火影之千叶和彦

第四十章 山中幽谷

第40章 山中幽谷

千叶与卡卡西跟在帕克后面,其余几只忍犬分散开来,沿着野猪流窜过来的方向向前搜寻。

夜晚的山野间极静,残缺的月亮为深夜带来一点微不足道的亮光,目光所至,只能见到区区数十米的距离。想要在这样的夜晚赶路,并不容易,可惜千叶他们两的查克拉经不起消耗。

好在赶在黎明时刻,终于有了线索,一只额头上刻着“忍”字的棕色忍犬带回了消息。

“当时搜寻时,在一个小山谷外,我感知到特殊的气息,担心危险,所以没进去,要去看看吗?”

听到有线索,千叶嘴角微微上扬,“当然,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不去确定一下怎么行。”

说完,千叶蹲下身子,伸出手试图去抚摸忍犬,被忍犬一脸嫌弃的躲开,“我们并不是宠物。”

没想到被嫌弃了,千叶也不在意,笑了笑道:“比斯克,这次你们帮大忙了,要什么可以直接说,我会买来让卡卡西送过去的。”

比斯克跳到前方,转过头对着两人道:“现在还不确定,等找到你说的地方再说吧。”说完开始在前方引路。

千叶与卡卡西对视一眼,两人一犬跟了上去。

“就是这里,里面有很特殊的气息,应该就是你们要找的地方了。”

入眼的是云雾缭绕的山谷,此时天色稍明,山谷内依旧一片昏暗,偶尔听到内部传来野兽的吼叫声,似乎有什么东西打扰了它的睡眠。

“帕克,比斯克,你们先回去吧,想要什么,待会告诉我,我会替你们转达的。”

意识到危险的卡卡西解除了通灵术,他和千叶都是影分身,不出所料,要找的地方也找到了,消失了情报自然会回到本体。

见帕克他们消失,千叶调笑道:“你可别假传消息,借口帕克它们要,结果让我给你买你想要的。”

没理会千叶的调笑,卡卡西仔细观察了下前方山谷,判断着自己查克拉,估摸还能坚持低强度战斗一段时间,“先进去看看吧,我也想知道你为什么要找这地方。”

千叶收起笑容,凝视着前方山谷,轻轻的道:“卡卡西,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些别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东西,有的人要想拥有,却要付出成百上千的努力。”

说到这里,千叶顿了顿,低声笑了下,“我们不就是这样吗,论努力,我自认不会输给你,但是天赋,这不是努力可以弥补的。

“如果不想被这个世界抛弃,不想被夺走自己珍惜的一切时却无能为力,就必须紧紧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不顾一切的向上冲。”

说完,千叶意有所指的看着卡卡西,“我是这样,你也是这样。”

这个世界对普通人就是这样残酷,拼一把,或许什么都不会得到,但不拼,注定什么都不是。五岁毕业,六岁中忍的卡卡西,论天赋不会弱于任何人,但最终依旧不过是麦田里守望的稻草人,灾难来临时,什么都无法守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