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209.交流看法(一)
亲眼看到社员家里饭桌上有大米饭,有白面馒头,有鸡蛋,听说这几天夏收夏种太忙,大队没有杀猪,不然家家户户还能吃上肉。
一家一座四合院,青砖瓦房,古色古香,干净整洁。
这难道就是古代大贤追求的“大同社会”吗?
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吃穿不愁,并且还是高质量的吃穿和住房,不要说现在的广大农村群众了,就是市民也没有这个生活标准啊!
自己是省报记者,还是省会城市的市民,无论是吃穿还是住房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更不要说享受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了。
这个小农村建设还在继续,还有一些工程没有完工,但已经能预测到到明年,这个小农村就会建设成一个风景如画的新型农村,全国独此一家。
鲁志强对工地做工的外村人也进行了采访,都透露出对这个小农村的羡慕。
有个叫陈安兴的泥瓦匠说,他们大队要是也有这么能干的领头人,村子也能发展起来,社员们也能吃饱穿暖,住进砖瓦房。
许多工匠师傅都赞同陈安兴的说法,小码头大队和他们村子底子都差不多,为啥人家能一飞冲天?
而自己大队的社员还处于辛苦一年,分的粮食不够吃的状态?
鲁志强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这是一个需要专业人士研究的课题。
都是贫瘠之地,为啥这个小农村短短三年时间就发展到如此令人震撼的地步?
通过大队干部的阐述,鲁志强还了解到,这个村子不但补交了公社免征的公粮,每年上交公粮数比原来增长了二倍。
统购粮比以前翻了十倍不止,要知道这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的,等于是比在市面上出售收入要减少至少一半。
这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还是巨大的贡献。
何长兵又亲自监督着对五亩小麦做了收成实测,经过一步步的程序,这五亩小麦的总产量是二千四百九十斤,平均亩产四百九十八斤。
据大队长韩永昌说,这是最差地块的小麦,沙地还漏水,全靠氨水和浇灌才能保证产量。
当然了,优质的小麦种子也是必备条件。
经过几次实地测算,何长兵对这个小农村小麦亩产平均五百斤已经没有疑问,这个平均亩产是经得起检验的,不是前几年的“拂寡风”。
何长兵对农业生产不是门外汉,相反他很懂农业,全村小麦平均亩产能达到五百斤已经是了不起的收成了。
何长兵也仔细研究了小麦情况,发现这个小农村种植的小麦要比其它地方种植的小麦秸秆矮壮,麦穗粒多。
经过与大队支书交流,他才知道这是小码头大队自己培育的种子,就是专门培育秸秆矮壮,这样是为了抗倒伏,毕竟其它小麦都是秸秆高大但细,这样容易倒伏。
至于穗大粒多,这样产量才能提高不是?
看着这个年轻的支书在育种方面侃侃而谈,何长兵头脑里闪现出大学课堂上,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拿着一根小麦秸秆,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情节。
当何长兵问及他怎么懂这么高大上的培育种子的学问时,这个年轻支书轻轻一笑,伸手邀请何长兵到他家里参观。
何长兵来到了这个年轻的大队支书家中,宽敞明亮的庭院当中,挨着西厢房种植着一棵石榴树,挨着东厢房种植着一棵金桂,两棵树都是才半人高的小树苗。
庭院干干净净,青砖砌成的墙壁用白灰勾勒出的白缝,搭配上小蓝瓦,给人一种置身古代的恍惚感。
特别是四面房屋全部由檐廊连接,大红色圆柱,廊檐简单描绘着红绿黄各种色彩,穿梭在廊下,感觉自己这是在穿越历史。
跟着韩述苦来到东厢房,看到床头放着有关农业生产的书籍好几本,其中还有一本都翻的纸张都毛边起球了,说明这本书的主人肯定经常阅读。
何长兵拿起这本书观看,见封面写着《中国作物育种学》,是民国二十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绶。
王绶,何长兵知道这个人物,他现在是醋省农学院院长,至于再多的信息就不是太了解了。
不过能编写《中国作物育种学》,还是一个省农业学院的院长,肯定是一个农学方面的专家吧?
何长兵猜测的很正确,王绶是夏国着名的作物育种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为我国培育了几代农业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