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207.省报来人调查
小盆友们拿着《小兵张嘎》、《鸡毛信》、《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岳飞出世》等小人书都痴迷的顾不上吃饭了。
韩述苦正在费心费力的搞好后勤保障,突然来了客人。
一问还是省里来的,没有地委、县里、公社哪个领导陪同,韩述苦一头雾水。
经过介绍,韩述苦知道正主来了。
原来这两位是烩面省报的,威仪中年男子是副总编何长兵,属于报社的领导,年轻人是新闻版的当红小生鲁志强。
地委张领导回去后,把小码头大队的发展情况仔细捋了捋,然后写成简稿,亲自到省大楼给领导做了汇报。
省大楼仔细倾听了红焖地委的汇报,对自己治下竟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先进典型,半信半疑。
作为省大员,他们太清楚海里长老们这几年因为粮食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心情了。
自己治下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能让群众吃饱穿暖,还能住砖瓦房,这不正是长老们梦寐以求的良方吗?
但是,这是真的吗?
这种先进可是要不得了!
省里几个大佬经过商量沟通,决定派烩面报的记者到小码头大队实地调查一番。
还特别强调不要地方派人陪同,要实事求是的调查清楚这个小农村发生的一切情况。
双方经过简单沟通,按照何长兵的意见,大队把何长兵和鲁志强安排到一座空余四合院住了下来,他们一日三餐到工地食堂上吃。
老林和老裴、老蔡三个老男人现在也是在独立的四合院居住,不好意思再去苏倩倩家混饭了。
大队建议三人都到工地食堂吃饭,这样也避免了三个老男人为一日三餐还得亲自动手做饭的囧况。
荆红梅自告奋勇说她可以为师傅做饭,本来她也是天天都在诊所学习中医知识,抓药煎药算账啥的,做饭也是顺手为之。
老裴和老蔡也不要脸跟着老林吃了。
现在家家户户在四合院做饭都是烧煤球炉,对,就是烧煤球炉。
小丢圪垱经过大治理后,所有的灌木丛,树木和茅草丛都清除干净了,已经没有柴源了。
烧锅只能是玉蜀黍杆和棉花杆、大豆秸秆还有芝麻杆啥的了。
但现在大队的牛马骡驴已经发展到八十多头,玉蜀黍杆、花生秧、红薯秧等等都要喂养牲口。
失去了小丢圪垱这个重要的柴火来源,社员做饭烧柴要么烧棉花杆,要么烧煤。
韩述苦这个大杀器又一次化腐朽为神奇,亲自指导脱坯工人反复制作一种圆桶式坯胎,高约三十二公分,直径约十公分,内壁有凹凸相间的竖槽,外壁光滑。
把胚胎放到砖瓦窑里烧制后,成为一个个坚固耐烧的炉芯。
然后用青砖垒砌一个一米见方的灶台,里面放置炉芯,下面留通风口。
有别于煤火台的煤球灶台就出现了。
韩述苦专门到红焖地区机械厂定制了一批手工打煤球机。
就是一根钢管下面焊接一个套筒,可以是脚踩式,也可以是手压式。
套筒钻进掺黄泥的煤堆里,用劲让套筒塞满煤灰,然后提起来用脚轻踩套筒上面的把手,一个高约八公分,直径约九公分煤球就落到地面上,晒干后摞起来就可以烧煤球炉了。
搬迁新居的社员们现在都是烧煤球,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制作煤球,煤是大队分的。
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排烟铁皮筒,大队是千叮咛万嘱咐必须开窗通风,特别是冬天千万不能把房间糊的太严实合缝了。
何长兵一再拒绝大队的盛情款待,同时也拒绝大队派专人服务,一再强调他们俩自己行动,不需要大队配合。
韩述苦本来就不耐烦陪同上面的人,嫌麻烦。
听到烩面报的何领导态度坚定的拒绝大队派人跟随服务,遂大手一挥,“该干嘛干嘛去!”
大队干部又投身到繁忙的夏收夏种活动中。
目前大队的工程是正在建造大队食堂。
大队院和学校已经建造好了,等油漆干了就能投入使用。
大队食堂是韩述苦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设施,操作间采用韩述苦后世见过的比较正规、干净卫生的样式。
操作间两口直径一米五的大锅,还有几口小口径炒锅,能同时满足煮饭,蒸馍,炒菜等要求。
洗菜池,洗肉池,洗碗池都是分开专用。
蔬菜储藏室,粮食储藏室,更衣室样样俱全。
韩述苦计划等大队设施全部建设完毕,大队食堂启用,为社员们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