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180.工地搬砖
接着就是家里所有人的名字,特别是有小宝宝的家庭,学员们更是热情高涨,因为小宝贝是他们的珍宝。
爷爷奶奶、爹娘能认识宝宝的名字,会写宝贝的名字,那是多么自豪的事情!
每个家庭不是都姓韩,那半边天基本上囊括了附近几十里的几十个姓氏。
这时候的名字,男的基本上都是辈分加一个后缀,后缀一般采用仁义礼智信、国家强盛、军民新奇等字。
女的不强求用辈分,她们的名字一般采用花粉艳莲、桃红柳绿、梅妞妮美等字眼。
从认识自家人名到全村人名,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不是积极性高了,而是互相鄙视名字好坏的兴趣高了。
你抨击她的名字不好听,她说你的名字太土气。
娘们们争吵不休,“嘿”,吵着吵着,这帮老娘们竟然记住了这些桃红柳绿、妮妞芬芳啥的名字咋写了。
这算不算另类的记忆方法?
老陈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一群学员中,最下功夫学习的是李大美。
这丫头白天在大队干活挣工分,晚上积极学习识字和算数。
还帮助教自己娘李菊花和弟弟李大壮识字。
李大美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认识的字飞速增加。
两个月的时间,就能磕磕巴巴读下来一篇文章。
私下里也听李菊花说过,自家这个大闺女自小要强,家里条件实在太差,不然肯定供她上学。
她小时候去薅野菜,总是趴学校窗户外边,看老师教学生读书。
因为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妹妹,李大美小时候要领李大壮,稍微大点还要去拾柴火、薅野菜。
再大了就上晌挣工分了,哪有上学的机会?
这次,大队开了扫盲班,李大美由于兴趣使然和懂得识字的重要性,学习非常积极。
老陈和老裴也是非常喜欢这个勤奋努力的李大美,经常私下给她补课,鼓励她努力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扫盲班学员基本上走向正规,老陈、老裴也专心投入到扫盲大业中去。
暂且不提扫盲情景,这边忙碌了近一个月的制坯场地上,第一批阴干的砖坯准备装窑了。
从砖坯入装窑,到封口,到点燃煤炭,烧窑大师傅马长文非常严谨对待第一窑的烧制,每一个程序都是苛刻细微,小心翼翼。
经十数天的烧制,坯体基本已被烧结。
青砖还要在窑内转锈,方法是在高温烧结砖坯时,用泥土封住窑顶透气孔,减少空气进入,使窑内温度转入还原。
这样一来,坯体的红色高阶铁氧化物被还原为青灰色的低价铁氧化物。
为了防止坯体内的低价铁重新被氧化,在用土密封的窑顶上饮水,使水遇高温变成蒸气,吸收窑内热量。
窑内坯体在这一冷却的过程中继续保持着还原气氛,直到完全冷却后出窑。
这样,由胶泥经过高温煅烧转变成青砖的过程就完成了。
马师傅不懂这个原理,但凭借多年的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做哪一道工序,经过二十五天的等待,终于看到第一窑烧制的青砖了。
码的一窑整整齐齐砖,颜色呈蓝色,抽出两块青砖用劲碰撞,都没有碎裂,说明烧制的青砖还是非常结实的。
韩述苦、韩永昌、韩永秀还有许多看热闹的群众都围在窑洞口看刚刚烧制成功的青砖。
见到湛蓝色的砖块整整齐齐摆列在窑洞里面,一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马长文大手一挥,一辆辆平车从侧口推进出窑口,摆齐一车,直接拉到工地上。
一天时间,一窑五万块青砖就从三个窑洞通道中全部运送出来。
腾空窑洞,新的砖坯又开始进窑烧制了,这就形成了循环,制坯,烧制形成流水线作业,青砖蓝瓦也源源不断出窑。
村西口那专门划出来建造四合院的十亩地上,已经有四套四合院的地基用石头垒砌完工了,就等着青砖砌墙了。
石建勇师傅从城里建筑队调派过来大工三十人。
大队社员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空闲时间都可以去工地当小工挣工分,他们的只要任务就是和灰,搬砖。
这个工作不需要技术,只需要力气。
像李菊花家大美和大壮都在工地搬砖挣工分,老三李大勇星期天也去工地搬砖挣工分。
村里杜小芳家的老大韩述强,老二韩述明,星期天也会去工地搬砖。
挣一个工分不得一个工分钱吗?谁也不嫌弃钱多!
有他们当榜样,其他十来岁的少年都在星期天去工地搬砖了。
大哥家的秀秀、建国,二哥家的建设、梅枝都去工地搬砖了。
韩永秀规定了搬一百块砖头给一个工分,大队年底结算时,一个工分划一分钱。
不过,韩永秀专门为这批少年进行了优化,一天一结算工分钱。
像李大壮这种身强力壮的少年郎,一天能搬一千块砖头,能挣一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