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你治水患,你刨皇帝祖坟?
- 武华年穿到大乾朝,成了一方县令。武华年倾尽全力将卧龙县打造成了一方富县。武华年本想躺平,享受美好生活。谁知那一日大乾皇帝突然到访,使得他离自己躺平的梦想越来越远。
- 马龙藏海
第85章 85.粪叉没了娘(二)
韩永昌要求简办,派人去大米县粪叉娘舅家报丧。大队也派人去荆庄买了一副棺材,挑个好,订好日子,抬着下葬就行了。
小码头村就一个姓氏,都姓韩,老祖三个儿子,分为老三门。
韩述苦他们家都住在村东头,这一门是大房长子长孙。要不韩述苦家辈分都这么低呢,见谁都是叫爷奶,叔大爷婶娘啥的。大房有六十余口,祖坟在村子东南角,紧挨小丢圪垱。
韩永昌和粪叉家是一门,属于二房,人口最多,有八十来口,都居住在村子西头。祖坟在村子南边,离村里有个二里地,再往南就到东码头村的地界了。
三房是韩永义家,一直都是单传,到韩思启这,生了两个男孩,韩述强,韩述明兄弟俩,也算杜小芳为三房做出了开枝散叶的卓越贡献。
三房祖坟在村子南边,出村就到了,坟头稀疏就那么几个土堆,倒是他家老祖坟头一棵大柳树茁壮茂盛,夏天树冠直径能达十几米,这是三门祖坟里唯一的奇观。
老三门毕竟年代有点久远,各房血缘有点远了,不知道从啥时候约定俗成的规矩,哪房的白事,哪房的子孙当孝子,那两房负责干活,像打墓呀,抬重呀,招待亲戚呀等等。
韩氏目前的辈分是永思述修善,善字辈还没有人口出生。
二房“思”字辈,“述”字辈都是孝子。“永”字辈和李梅荣一个辈分,年龄大的,就不当孝子了,年龄小的,也得当孝子,二房还没有修字辈的孩子出生。
不过这些年,活人都穿不起衣服,哪还会为了死人披麻戴孝的,去哪弄这么多白布的?
所以这些繁文缛节都省略了,就是订好日子,亲朋好友来吊个孝,大房三房的青壮抬着棺材到祖坟下葬,二房的孝子们跟在后面嚎几嗓子就行了。
至于什么响器,吹唢呐,什么花圈金山银山,娘家十抬大供,统统没有。
村里无论哪一房出了这种事,主事的老董都是韩思正,尽管他辈分不高,但年龄大,又是韩氏的长子长孙,无可争议的话事人。
在韩思正的安排下,很快到荆庄村买了一口薄皮桐木棺材。荆庄有个祖传做白事活的,尽管上面是三令五申不准搞封建迷信,新社会新风尚。
但夏国人很有意思,结婚过满月庆生都能遵循国家指令,叫简办那就简办。
像粪叉结婚一样,把新娘子从娘家拉过来,给大长老一鞠躬,给公婆磕个头就齐活了。
可遇到白事夏国人不会简办,家庭条件再困难,宁愿卖身也要求的一副棺材,给父母埋葬了;再不济,要饭也要讨要一张草席,把亲人卷了埋葬。
家里没条件披麻戴孝,但子孙后代也得跟着灵柩哭哭啼啼的送到祖坟下葬。
所以家里有人去世了,置办一口棺材是必须的,荆庄这家祖传做白事的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了。公社只当不知道有这回事,荆庄大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太高调就行。
棺材买过来,也不讲究小敛大敛了,直接把李梅荣穿上家里最好的衣服放进去,“叮叮咣咣”在粪叉和刘秀荣的哭天抹泪中把棺材钉死了。
韩思正和几个老人商议,把下葬的日子订在腊月初七。
离出殡还有七八天,大伙儿该干嘛干嘛!
韩述苦巡视了大队所有产业,养鸡场,养鸭场,养羊场,养兔场都红红火火的,一派生机盎然。
制衣小组更是忙的一塌糊涂,四嫂裁剪好的布料摞了好几摞,朱翠花和李美红蹬缝纫机忙的上厕所都是一溜小跑。
看到韩述苦晃晃悠悠进了屋子,三人异口同声要求增加人手,韩述苦痛快答应了,转身走了。
这种互动已经发生好多次了,韩述苦每次都是答应很痛快,最后不了了之。
尽管粪叉他娘的灵柩还停放在屋子里,但粪叉没有借故放弃喂猪大业,韩永昌专门问他,需不需要换个人喂猪?
粪叉态度坚决的拒绝了,并且说希望他媳妇儿刘秀荣顶替他娘喂猪。韩永昌也答应了,他听韩述苦说过,过来年猪场要扩大规模,一个人也招呼不过来,粪叉两口子一块喂猪也行。
现在粪叉来喂猪,刘秀荣也会领着小鹅跟着一块来喂猪,粪叉劝都劝不住,实际上是刘秀荣在家对着棺材害怕呀!
牲口棚基本上是一天空两天满,去拉煤了牲口棚里就剩下几头牛了,回来休息时又是满满当当的。
二大爷告诉韩述苦,有几匹马可能怀上了,时间短,还不能确定,再等一个月就能确定了。
这是好事,韩述苦非常高兴,终于见到牲口群扩大了。嘱咐二大爷尽可能让马匹都能受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