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最终掌握住这门技术的只有一个人,韩思敬,就是妇女主任刘兰英的男人,这家伙平时不哼不哈的,好像成功女人背后站着的那个男人,谁知道在大家伙都没学会补胎的情况下,韩思敬悄么声息的学会了。
从扒胎,到抠出内胎,到打气按水盆里找漏气点,用锉刀挫皮,上胶水,粘贴,再打气试漏,安装,一气呵成,动作是十分熟练。
韩述苦要不是了解他以前肯定没有接触过橡胶轮胎,还以为这家伙在城里开修车补胎铺子呢。
民间出人才啊,韩述苦来到这个村才半年时间,对许多人还不了解,还不清楚哪个身怀何种绝技,只能慢慢熟悉了。
韩思敬是必须跟车去的,那是车队技术保障,他的毛驴车上不仅仅有打气筒,补胎专用物件,还有修车专用的钳子,螺丝刀,扳手,锤子,各种配件,大大小小用帆布包装了一大包。
这些都是韩述苦在工具厂购置的专业工具,把韩思敬稀罕的放自己家里,谁都不让碰,刘兰英曾说过,“你晚上搂着这些扳手,老虎钳,螺丝刀睡觉吧,别碰我”,成为村里一时的笑话。
还有专门为钱新民准备的两只活兔,老齐是一只活兔。韩述苦交待韩述平,以后送礼可以换着来,鸡鸭兔都行,送礼就是为了多沾光。
大队这边吴老三又来了,还是四人组。就是安排睡觉的地方作难了,上次在大队院最南边两间屋子休息,现在成了仓库,没法当成他四人的休息场所。
看着大队三人组又犯难了,韩述苦白了白眼,遇到困难就像驴拉磨一样转圈,就不能动动脑子,想出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真不能!
这时代的农村人受信息,知识面,见识等因素的影响,的确还不具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他们三人组,全国都一样。
韩述苦翻身上马,骑着扎那一溜烟跑到1xx厂,找到物资供应科长任少平,说明来意,想要两顶军用帐篷。不白要,后面大队送来的鸡鸭兔,鸡蛋鸭蛋,可以换帐篷,现在先欠着。
任少平痛快答应了,韩述苦从第一次送这些紧俏货后,每半个月都会送一次鸡蛋鸭蛋,信誉还是有保证的。
韩述苦为啥能从这个工厂购买军大衣,军用水壶,军用帐篷?
看看这个工厂的名字,都是数字,没有厂名,看看任少平工作的部门,物资供应科,人家其他工厂都是销售科,明白这是啥工厂了吧?
这种严格要求的工厂,怎么这么随便给韩述苦这些军用物资?呵呵,想多了,在全国都节衣缩食的年代,部队也想吃口肉呀,况且大衣,水壶,帐篷又不是啥保密物资,他们的子弟许多都拥有这些物品。
任少平和韩述苦两个没一个是小脑萎缩的,反而都是聪明绝顶的货色,他们把农村送他们肉蛋,他们送农村这些棉大衣,水壶,帐篷,美其名曰这叫“双拥”。
韩述苦马不停蹄又返回大队,把两顶帐篷交给韩永昌,一顶帐篷三个人住,一顶帐篷一个人住,还兼厨房,还是吴玉兰负责做饭。
韩述苦给吴老三讲解做大木盆,这个吴老三知道咋样做。可让做大木桶,又是比又是在纸上画,吴老三越听越迷糊,最后吴老三喏喏问了一下:“领导,您说的是不是旧社会大户人家小姐洗澡用的浴桶?”
韩述苦一拍脑瓜子,说:“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不过要再大些,桶壁上要高高低低都留些出水口,再做些木塞堵死,放水时拔掉塞子就行。”
吴老三表示明白。
当两人讨论到怎样做粉碎红薯的木箱时,发生了分歧,韩述苦是依据空间书籍上说的方法,是一个方形的大木头槽里,人力手执带把的铲刀,把红薯全都剁碎。
吴老三思考了会儿说:“领导,这样粉碎红薯很费人力的,得使人不停的用铲刀铲切,红薯才能粉碎,这可不是个小活呀!”
韩述苦苦恼地挠了挠头,他也知道这个办法费人,可总比拿刀剁效率高吧?
吴老三畏畏缩缩地说:“领导,我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韩述苦知道这个时代的手艺人很怕领导,本来是靠手艺就能过上好日子,可是必须窝在大队种地挣工分,还时不时受到大队干部刁难,毕竟他们的特长是手艺,不是种地,术业有专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