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一旁的朱棣,也是不自觉的往后退了两步。
难怪他大哥朱标,在见到了书信内容后,就马不停蹄的往皇宫赶,敢情是发现了这种惊为天人的作物!
亩产三千斤,是什么概念?
一般的小麦,也才亩产两三百斤,这个叫红薯的作物整整提升了十倍的产量!
“咱大明要是有这般作物,还能让百姓挨饿受冻了?”
朱元璋高兴的,差点没拿着书信手舞足蹈起来。
农民出身的他,最能懂得耕作的辛苦。
每年还没开春,就要先犁地,把土地翻种好。
然后才是播种,浇水,施肥,悉心照料。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遇到洪涝天,大旱天,以及蝗虫等天灾人祸,又是颗粒无收的一年,农民们就又得饿肚子。
那些家里有余粮的农户,兴许还能挺过去。
就怕是佃农这种,摊上这些事,就只能等着饿死。
“那个叫红薯的作物呢?快,让咱看看。”
朱元璋伸出手,就向朱标索要。
朱标顿时倒吸了口凉气,心头一紧。
刚才走的太匆忙,忘记这茬了。
估计红薯作物,还在徐增寿的房间里呢。
朱标赶紧转移话题道:“父皇,儿臣以为书信上的内容,关键在于后面。”
“哦?后面?”
经这么一提醒,朱元璋这才继续看起了书信后面的内容。
原本,他还在想,什么消息能比亩产三千斤作物问世,还要关键。
谁知,读到后面,他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
旋即啪的一声,猛地将书信拍在了桌案上。
“好,好啊,想不到小小的一个县令,也敢贪赃枉法。”
“咱就说这样的高产量作物,为何现在才问世,原来是有杂碎作祟!”
朱元璋气的胡须都直了,就连言语间,也都充斥着对贪官的咬牙切齿。
只见他蓦地转过头,看向朱棣。
“混账,你媳妇儿弄丢的事,是要让咱替你找吗!”
“上元县的那一档子破事就交到你手里了,你要是处理不好,就别说是咱的种!”
朱棣被这么一训斥,哪里还敢多逗留。
连忙躬着身,退出了奉天殿。
朱标却是在一旁憋笑。
身为太子,他再清楚朱元璋的心思不过了。
这样,一来是磨炼朱棣肃杀贪官的本领。
二来,也是锻炼他打探消息的能力。
一举两得,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