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公自然也是很乐意看到自己后宅唯三个女人打成一片,大手一挥,又是拨了不少银子给陈氏。
陈氏捧着到手的银子,在心里把张瑶夸上了天。
“大姑娘如今懂事了,连带着琪儿也不再胡闹,我很是欣慰。”陈氏对身边的常嬷嬷如是说。
“是啊!只是咱们姑娘明年便要及笄了,夫人得操心起来了!”常嬷嬷见陈氏终于是放下了对张瑶的芥蒂,真正融入到国公府里来,也很高兴。
陈氏是续弦,又是带着女儿改嫁进的张府,作为女人到底有多艰难,她最是清楚。
初始,陈氏与张国公相敬如宾,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从张琪开始惦记琪太子殿下之后,处处喜欢和张瑶别苗头,暗地里动了多少手脚,张国公自然是并不喜爱这个继女了,连带着看陈氏也不顺眼。
上一回因为陈氏母女俩惦记张瑶母亲的嫁妆,被张国公严惩,上交了掌家权,常嬷嬷便劝过陈氏,别再跟张瑶过不去。
人家到底是张国公亲生的女儿,再任性蛮横,人家也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亲人!
不过陈氏也只有张琪这么一个女儿,张琪想要的,陈氏向来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
劝不动,只能作罢。
如今倒好,张瑶这位大姑娘,直接从张琪下手,完完全全的劝好了,将张琪从死胡同里劝了出来,常嬷嬷连着烧了三天高香。
“这······大姑娘说她心里有数,让我别瞎想。我也只管照料好她们两人便是,外面也有国公爷去把关,我看大姑娘如今也确实很有想法。我便相信她一回。”
陈氏原本很是犹豫,婚姻嫁娶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由着张瑶这个未出阁的小姑娘来操持。
不过经过皇宫宴会这一遭,再加上张琪明里暗里夸了张瑶无数次,深深折服于张瑶这个大姐姐,她作为母亲,也不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夫人心里有数就行,我看大姑娘的确是个有福之人!”常嬷嬷也很服气。
张瑶生在秋天,春夏秋冬早就开始替她准备生辰之日要穿戴的衣服首饰,连张国公爷早早地关照生辰之日别出门玩,老实地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过生辰。
令人惊讶的是,公孙家竟然在张瑶生辰的前几日,特意递来了帖子:说是她的亲生舅母要带着表哥公孙瓒,表妹公孙琅前来贺她生辰!
公孙家在原书一半的时候,也确实来过张国公府。
原书中,张瑶已与太子联手,公孙家前来是为了阻止张瑶嫁给太子的。
不过张瑶并没有听信于公孙家,一往无前地嫁进了东宫,为太子登基保驾护航。
也难怪,公孙家为辽东儒学世家,无人在朝中做官,却桃李满天下,是天下学者所敬仰的清流世家。
当初原女主张瑶一本《花笺词》名动天下,在听说张瑶的母亲乃是辽东公孙家的后人,无人不感慨张瑶乃家学渊源。
天知道,原女主那本《花笺词》中到底有多少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师大作。
这样一个出身的家庭,自然是看不上原女主跟太子有过多的牵扯,而且太子的为人,身在庐山中的张瑶自是完全看不清其真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