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陶向予永远是有那个本事,将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划算买卖变得划算起来,甚至是能超出原有的价值。
在赵春花吃完半盘凉拌平菇后,不知道第多少次,得出了如此结论。
赵春花吃得差不多了,把碗里最后一口地瓜粥刮进嘴里,碗底看起来比脸都干净。
然后把自己吃过的碗筷和勺子,炒鸡蛋盛的盘子都收起来,舀了水去院子里洗干净,再拿进灶间放好,用抹布把灶台重新擦一遍。
要把剩下的半盘海带凉拌平菇拿去放好的时候,才又发现了那锅汤。
天色已经暗下来不少,为了看清楚里头是什么,赵春花只好去把灯泡的开关拉开。
哪怕现在是不太限制每家每户用电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家舍不得电费,家里最多只在正屋装上一两个灯泡,多数还是用的蜡烛跟煤油灯。
他们乡下,家里舍得装三个灯泡以上的,要不就是政工家庭,要不就是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多,经济条件还算小康的。
不过说起来,他们家以上哪种情况都不是,但是家里却装了有四个灯泡。
堂屋一个,两个小团子的房间一个,毕竟两岁的小朋友平时都自己睡觉了,还能不给安个灯?而且小朋友的屋,用蜡烛或煤油灯,看起来也不太安全。
然后陶向予的房间安了一个,这是赵富还在的时候就安上的,主人家房间,没道理不安。
还有一个,安在了灶间。
要说以上几个安的灯泡都是有道理非安不可的,那灶间安灯泡,就容易被指指点点了。
穷苦人家,谁在灶间安灯泡啊?
一日三餐,甚至有的也只能吃上一日两餐,谁不是有啥吃啥,半饿半饱,就为了裹腹,就这么对付着过?在灶间还安灯泡,搞得多隆重多重要似的,好像你们家天天炊烟不断,顿顿吃大餐一样!
虽然陶向予听闻这种言论,是皱起眉头来,很不认可又很不屑的,但考虑到现在不是从前了,他们家也不是只有她一个人被指指点点的,所以也没去反驳。
为了少惹点这种不必要的口水,只是想着不安那就不安吧,也不是什么非争的大事。
点个煤油灯照样能上灶炒菜过日子。
没想到反而是赵春花不同意。
赵春花的意思是,谁指指点点就让他们去指点好了,大家各自关起门来过日子,碍着谁了?谁那么爱盯着旁人家里的事,那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什么?
别说在家里安几个灯泡,在哪里安灯泡。在灶间安灯泡怎么了?只要自己乐意,在茅厕安灯泡都行!电费又不是偷你家的,管得着么?
这事儿也让陶向予又对自家婆婆刮目相看了几分,这才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呀。
这原因,也是一半一半吧。
确实都到这岁数,黄土埋半截了,一个寡妇带几个孩子风里来雨里去,什么苦没吃过,什么指指点点唾沫星子没见过?
这要还活不明白,不说白不白活的事,那是估计都活不到现在的事了。
还有一半原因,赵春花没说,当然也是不太好意思说。
那就是对陶向予无条件的偏爱。
赵春花本来就是真心疼爱陶向予的,把她当亲女儿疼爱都不够的那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