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架不住人家就是更好吃,用料也确实更足一点,而且稀缺,一天只卖二十块,说二十块就是二十块,哪怕再多出几块钱,也绝不多卖一块。
所以哪怕贵一些,陈家每天二十块饼的订单也总是爆满,要预订都得有个人情关系才订得上,尤其是每年秋季,到中秋节的时候,订单已经提前排满了两个月。
陶向予也很喜欢陈家的饼,是吃过一次就很忘却的那种好吃。
从前闲来无事的时候,她还研究过,陈家的饼为啥能卖得比别人贵好些。
除了最直观的味道之外,烤制的手法、火候,饼皮的差异,其实这些才是核心,至于用料,比别人家足一一些,那也超不过五分钱上下的浮动。
只不过算下来,一块饼的成本价,至少也得要一毛五分钱,这还不包括糖油面票,以及这些原材料很难找到的源头可能需要打点的花费。
陈家一块饼实际赚到手里的,差不多只有一毛钱,真的算是很薄的利润了。
陈家如此,其它饼店自然也好赚不到哪里去。
虽说每天卖出去的量比陈家这种偷着卖的小作坊大很多,但扣除成本,每块饼的纯利润甚至比陈家的还少,有六七分钱赚就不错了。
是以,这些年基本上隔一段一时间去买腊饼的话,都会发现不是饼皮又厚了,就是馅料又少了,俗称的偷工减料。
经济如此,价格再往上涨的话,根本就卖不动了。
因为腊饼也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食品,超过了老百姓手头能支配的钱,哪怕是几分钱,老百姓觉得不值得了,买的人就会少很多。
一次几毛钱,凑起来多称几两油多割半斤肉它不香吗?
毕竟对老百姓来说,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最重要。
涨价呢又涨不来,利润又实在越来越低,那么就只能从卖的东西里头去抠了,一块饼少一点点馅儿,平均节约下来一天就能省好几斤的糖料。
皮做得厚一点点,整块饼就能保持跟原来那么大。
甚至有的偷减了馅料,也不愿把皮做得更厚,因为皮厚了面粉同时也会增加,于是就干脆把饼做小一些,这样还能再省下一些油料。
一般一家偷工减料了,不久之后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这也叫市场行情,再良心的商家,也没那个资本可以耗得起。
于是这些年,饼家偷工减料已经是常事了。
眼见这些饼越做越小,甚至越做味道越差,老百姓从一开始的反应极大,到现在最多也就是吐槽一句“怎么又偷工减料了?吃不起咯,日子没法儿过了!”这样。
吐槽过了,该买还是会买。
陶向予算是平时买得很少了,一来家里偶尔祭拜的活儿,都有婆婆一手包办。婆婆知道她不太喜欢搞这些,所以从来不让她插手。
二来她自己就是做糕饼的能手,市面上很多的糕饼,她其实看不太上,偶尔嘴馋了,或者有空有兴致的时候,她更喜欢自己去买点原料,在家中自己做。
在家中自己做的糕饼,要说比外边卖得能便宜多少,那倒是没有的,零零散散摊分下来,也就一两毛的事。主要是她自己喜欢,再多点可能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感觉更卫生一些。
但是要她经常做,那就不太现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