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向予心里已经在流着口水了,面上倒是端的平静,看着鸡蛋液在热油中迅速凝成一个金白相间的蛋饼,手中的锅铲快速铲了几下,在大火中就碎成了一块块金黄色,快速颠翻炒匀,另一只手拿来盘子,将翻炒得差不多的鸡蛋盛上去。
趁油锅还热着,再挖小半勺猪油下去,烧到七成热的时候,一瓷缸生西红柿也下锅了。
西红柿本身含水分多,一下热锅就出水出得哗哗的,快速地翻炒至开始粘稠,就撒入白糖和盐。
要按正常口味配比,白糖那肯定得最少两勺满才够味的,加上这西红柿偏酸一点,得三勺白糖。
可是陶向予自认还没那败家的条件,一顿六个鸡蛋已经是大出血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再搁三勺白糖,她怕炒完拿出去就直接被婆婆送去文物保护馆了……
最后也就下了一勺多一点的白糖,尝一口,酸酸甜甜的,也还不错。
其实西红柿炒鸡蛋这个菜,属于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最家常的菜,只是由于鸡蛋和白糖金贵,近年的饭桌上,要么西红柿炒鸡蛋没看见什么鸡蛋,要么不搁白糖改搁盐,酸甜西红柿变成酸咸西红柿。
西红柿调完味道后,陶向予还把灶膛里的火弄小了一些,盖上木锅盖,要将西红柿小火给焖一会儿。
空出来的时间也没闲着,把浸在盆里吐泥沙的花蛤和文蛤捞出来,再重新倒入一盆清水里冲洗干净。
盆里用来浸泡蛤蜊的水不是清水,是加了点盐巴的井水。
很多外地人不清楚,以为给蛤蜊泡水吐沙一定都是用干净清水的。
其实不然,花蛤和文蛤是属于海水贝类,本身是带咸度的,所以要浸泡吐沙,只能用同样有咸度的盐水。
淡水贝类,像是河道口或溪流、湿地滩涂栖息生长的蛤蜊,才需要用清水浸泡吐沙。
当然如果想要蛤蜊吐沙吐得更快一点,也可以盐水再加点香油。
这是陶向予自己实践摸索出来的小秘诀。
南漓岛的海域水质极优,这片海域出产的海鲜肉质都是比很多其它海域鲜甜、干净很多倍的,包括很多贝壳类海产品。
花蛤和文蛤是贝壳类海产品,也统称蛤蜊,但是是两种不同的品种。
花蛤也叫花甲,南漓岛这边土称一般叫花蚶,外壳近卵圆,前端尖椭圆,后端钝椭圆。壳质较脆,壳内是乳白色,壳表呈深黄褐色,又因布满火舌状深褐色花纹而得名“花蛤”。
文蛤也有叫油蛤的, 外壳较大,背缘呈三角椭圆形状,上下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质坚厚,壳表光滑。
它的颜色不规则也不单一,深褐、浅褐、淡黄色、乳白、酱红等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花纹更丰富,常见的有细波纹、点状环形纹、山峰纹等。
色彩和花纹与文蛤生长栖息的海区与滩涂有一定的关系,也是因为这种丰富多变的特质像文学诗歌,从而得名“文蛤”。
南漓岛的蛤蜊品种其实是很多的,光陶向予从小常吃的就有十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