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结实,就得选择适合抗震的结构构件。
比如一个由梁和柱自称的框架,抗震能力就很弱。
而最适合抗震的结构部件就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了。
但是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刚度比框架大得多,两者能不能一起,还是,就是个复杂的问题。
此外墙体也不能不开门洞窗洞,开洞后墙体怎么简化为数学模型,情况非常多,而且结构的设计者,必须听建筑师的指挥。
毕竟建筑是给人住的,首先考虑的是居民,也就是买家的感受,不是设计者想怎样就怎样。
好在八九十年代都是国家分房,居民没有多大发言权,能住楼房就该烧高香了,所以倒还好说,也有为了计算通过而委屈居民的事。
可后来服务观念上来了,掏钱盖楼的才是爷,不能你想怎么来怎么来,不让开洞就越来越行不通了,计算时不上机几乎不可能了。
因此九十年代初,这些钢筋混凝土房屋几乎都得去设计院的计算室走一遍。
当然,九十年代设计费还是很贵的,按照规定得有2%到5%,而且小项目还专门有上机费,是另算的。
而如果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更麻烦了。手算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是一个计算人来完成,时间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的。
而有了电脑,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因此之前各种因为计算复杂而不敢做的结构种类,建筑立面算不清而不敢开的窗户,也都可以做了。
因此2000年后龙国建筑造型的改进,有人说是学习了外国建筑师的先进美术观点,那都是胡扯。
建筑的外观就是个画,拍个照片放到幻灯机里就能学来,哪有会不会得,关键是外观长期受制于计算的水平!
这个大亚湾的电站项目非常重要,虽然大亚湾几乎没有地震,但必须按照高一等的烈度进行设计。
李三彪建议,因为这台电脑比较快,所以应该计算一下台风等极端天气情况。
李三彪早就给超算移植了后来的一个模拟风洞试验程序,很快计算出了这个电站外壳所受风力大小,然后再次复核了一遍这个建筑的安全性。
用了半天,李三彪算完了这个大亚湾的电站项目的混凝土外壳,
而放在过去,每次上机,走完一遍程序都起码得一天时间,而那个风洞程序是过去根本无法运行的。
其他建筑工程师见到这么复杂的结构都解决了,纷纷涌来。
基地里的宿舍楼、办公楼等,在可以简化为各种模型,也有经典的手算方法,反正手算起来很费劲。
好在80年代出现了各种有限元软件,可以进行结构计算到了,龙国自己也开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