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彪道:“好,我们的速度,是现在那台大型机的1万倍,我预计只需要9分钟就能得到结果。”
众人到抽一口凉气,一天的活只用十分钟,这机器真能达到这样的极速吗?
随着李三彪和结构工程师挨个输入数据,然后按下了回车键,计算机开始分析起来。
“正在形成刚度矩阵……”
“正在形成质量矩阵……”
“启动VDSL求解器……”
“进行矩阵变换……”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数据回代…计算结束!”
随着最后一行提示跃入屏幕,计算在第8分钟的时候结束了!
在场众多科研人员一下兴奋起来,这台重算的速度竟然真的达到了每秒1000亿次!
这,比银河计算机还快了1000倍啊!
“输出各杆件应力图…”
“输出地震位移图…”
这个结构工程师一一地看了结果指标,和他预想的完全一致!
只是有一些应力比很低。
所谓应力比,就是构件实际受力,与该构件极限承载力的比值。
比如一个梁,应力比要是0.8,那么就是它在当前受到的力,占总承载力的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储量。
而要是0.5的话,承载力就只用到了一半,可以将这个构件做小一些,省点材料。
而结构受力的原则,一般是按照刚度分配的。
所谓刚度,就是容不容易弯折,刚度越大,就能承受越大的力。
比如,同样长度,同样的材料面积,在材料用料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梁做成又窄又高的,比如,日字就是瘦高的形状,就比又扁又高的曰字能承受更大的力。
各种有限元结果的输出,完全符合弹性力学理论,没有任何问题!
结构工程师继续道:“既然算的这么快,那能不能对这个结构再进行一些优化?”
李三彪根据应力图,经过一番折腾,重新优化了这些梁和柱子的尺寸,把正方的做成长方,再没有增加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很大刚度和承载能力,提高安全性。
只是在没有先进计算机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贸然进行调整,因为八十年代初设计一个两三层的楼房,都得让结构工程师手算一个星期。
一般来说,能进行计算的结构工程师,至少得是大专学历,而那时龙国有几个大学毕业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红砖楼房一般采用剪力分配法,不需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