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犹豫半晌,说了真话:“科幻片,毕竟从来没有人拍过,国内也没有成功的先例,会不会步子迈的太大?”
唐泽摆了摆手:“你这就是错误的认知了,国内怎么会没有先例呢?”
“《变形金刚》算不算?《泰坦尼克号》算不算?”
那人有些不确定地点头:“应该……算?”
“不是应该,而是就是。”唐泽扫视众人,一字一句道:
“看一部电影有没有先例,要去看它是否存在市场需求。”
“只要这份需求一直在那儿,就不存在国外能成功,国内就会失败的问题。”
“一切区别,只是最简单的拍得好与拍得差罢了。”
唐泽说得语重心长,却显然没有说服众人。
他们只是感慨,唐泽时刻都能如此自信。
这些人,表面上是对科幻片没信心。
实质上是对华语电影市场没信心。
在《阿凡达》没有出现以前,估计大多数人想的都是。
单部华语电影,每年能涨个一两亿就不错了。
从来不敢想,华语电影极限能达到将近14亿元。
或许等《阿凡达》颠覆了他们的认知,才会重审唐泽“票房极限说”的观点。
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唐泽自己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
从来不奢想自己拍部科幻片,就能摸到华语电影极限。
他有自知之明,这个时候拍科幻片,更多是为了跟在《阿凡达》后面喝汤。
不仅仅喝国内的汤,还有国外的。
否则6亿预算,压力确实不小。
“如果票房失败了怎么办?唐导您有想过这个问题吗?”这次问话的人,是职业素养极为到位的记者。
其他人,其实都还处于听到唐泽要拍科幻片的震惊中。
唐泽耸耸肩,很是豁达:“失败,就失败喽,电影人失败个一两次不是很正常?”
“世界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拍过票房扑的一塌糊涂的电影。”
“我才成为正式导演不到两年,提前尝到失败的滋味,也对我以后的成长有好处。”
“可是……”那位记者的报社常和天泽合作,对天泽怀有好感。
因而说了些真心实意的话:“可是,唐导您知道吗?现今大多数人都觉得您是不会失败的。”
“您一直在用您的进步感染其他人,让他们对华语电影抱有坚定的信心。”
“尤其面对好莱坞电影,很多人不会觉得华语电影差多少了。”
“一旦您失败了,很可能会让人们失去这份坚定,不再对华语电影抱有希望……”
这话让唐泽沉默了一会,继而爽朗一笑:
“不至于,我也就拍了几部电影,不至于就成了华语电影信心的关键。”
“电影始终是一份合作的事业,不管是拍摄过程之中,还是拍摄过程之外。”
“只有一群人一起对电影存在信心,他们才有希望。”
“不过,我也不会抛下自己作为电影人的义务。”
“既然人们想要信心,那我会对我和所有人说。”
“我的科幻片不会失败,华国第一部科幻大片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