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邹文康提笔作画,不一会整片山势情况变跃于纸上,三人拿着画仔细对比了一下,确定无误后这才回到书院中。
“你先回去想想该怎么引水,我跟文康过去帮忙。”杨绍林看着宋景昭说了一句,转头看向邹文康,示意他将画交给宋景昭。
邹文康领会了他的意思,很快将卷好的画递给了宋景昭。
“好,你们注意安全。”宋景昭点点头,接了画回了寝室。
他坐在桌案前,盯着画面出神,思绪飞快转动,不一会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上半段用绳子悬挂引水用的竹筒,中段以下顺石缝采用镶嵌的方式放置竹筒,并用绳子固定,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山势陡峭的难题了。
这个想法一出来很快就打开了他的思绪大门了。
他从新摊开一张没用过的宣纸,将邹文康的画一模一样地临摹了一份,并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石缝之间的距离与位置,很快便用重墨标在画上记出了一条路线。
可看着那蜿蜒曲折的线条,他还是忍不住犯难了。
竹子笔直,根本无法将其弯曲成那般模样。
他仔细地回想了一下,家中引水那天的情况。
当时也遇到了相似的难题,谢珍采取的办法是将两段竹子拼接起来,但因为当时是埋在地下,与现在的情况大为不同,因此拼接的法子还得改进一下才行。
确定了路线,有了办法,他来到书院后竹林找到了正在砍伐竹子的周志新等人,要了两根竹子带回寝室,开始研究如何拼接竹子。
他先将竹子砍成长短不同的段,然后按照着画上的路线将竹子拼接起来,但如何将拼接起的竹子固定好,不让他们散开又是一个难题。
他最先想到的还是用绳子,在竹筒两头开孔拴起来以达到固定的效果,而弯曲幅度较小的则用火烘烤将竹子掰弯。
像是这样想的,上手后如何就未知了,毕竟在地上操作可比实际上山后要简单多了。
但好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有解决的办法了,剩下的只能到时候看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也没有偷懒,来到竹林跟着大伙一块砍竹子。
十多个人花了两天时间才将竹子准备好。
接下来就是测量路线的长度,因为路线曲折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拼接的方式,因此引水路线上的每一个石缝都要仔细的测量出长度与宽度。
而山势陡峭,徒手爬下去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保障测量尺寸的人的安全。
宋景昭在第三天课后找到了袁夫子,讨要了一捆绳子。
得知要有人爬上悬崖峭壁只见丈量路线尺寸,生怕出事的袁夫子不放心地跟着他们上了山。
一向胆大的周志新第一个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表示愿意冒险下去量尺寸。
宋景昭点点头,将绳子一头紧紧拴在不远处的石头上,随后来到周志新跟前,一边往他身上套绳子一边叮嘱道:“你下去后注意安全,如遇不适不要强撑,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放心,我从小就上树掏鸟不会有事的。”周知浑不在意地咧咧嘴,反而还安慰起了宋景昭。
等绳子拴好后,他接过杨绍林递来的量尺和画,将量尺别进裤腰带,拿着画潇洒地对着众人挥挥手,来到山崖边小心翼翼地踩着凸起的石块爬了下去。
“小心点!”袁夫子站在边上,看着那一眼望不到的山崖,心高高悬了起来,紧张地对身后拉着绳子的学子道:“你们都拉紧了,别松手啊!”
“嗯。”站在前端的杨绍林直接将绳子在腰上缠了一圈,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不一会,周志新找到了一处落脚的地方,他展开手上的画看了一眼,确定好需要测量的位置后,抽出腰间的量尺开始测量了起来,随后大声对上面的宋景昭道:“八尺!”
宋景昭很快在画上找到周志新所测量的位置,在旁边做了标注。
周志新再次沿着画上标记出来的路线往下测量,随着他不断往下移,风越来越大,他的声音很快被山风淹没,根本听不清他说的什么。
“周志新,你说什么?”袁夫子扯着嗓门大喊。
底下的周志新有些蒙圈,他能听到有人跟他说话,可说的什么他完全听不清啊!
“夫子你说什么,这里风太大,听不清!”他大声回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