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课上时间有限,白院长讲的比较笼统,既然先生今天专程来为我们讲课,那能否请先生为我们重新复盘一下大唐历史,让我们也从中吸取一下古人的教训?”
这名学生的意见刚一提出,便立刻得到了其他同学们的附和。
就连宋渊明也不禁暗自点头,似乎对于这名学员的提议十分认可。
李秋远虽然刚穿越至此处不久,不过为了了解大晋的历史,他也曾经阅览过不少书籍。
有关于前唐的历史,李秋远了解的还算透彻。
大晋的存在相当于前世的大宋,同样的外敌环伺,同样的抑武扬文。
而大唐的历史,也类似于前世的大明。
天子起于微末,终于天灾,虽然朝代历史百年,可是却有许多弊病。
正所谓是积重难返,正因如此,所以才会落得一个覆灭的下场。
听到学生们提起前朝历史,李秋远点了点头:“既然各位同学对前朝的历史如此感兴趣,那我就先问你们一个问题。”
“唐太祖李厚照,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与白翁独断专行的讲课方式不同,李秋远在讲课之前,率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
他并没有先入为主的直接向同学们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想以讨论的方式坦明整个前唐的弊病。
李秋远这个问题刚一抛出,在场的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前朝太祖功大于过,毕竟他开辟了几百年的盛世王朝。
可有人却也认为他过大于功,因为他在登上皇位之后戕害手足,排除异己,甚至不惜血洗朝纲,只为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坐稳皇位。
面对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李秋远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容。
“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各有各的观点,而且发现自己很难辩驳对方?”
“那是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镜子内外虽然都是一个人,但却拥有两副面孔。”
“前朝太祖攘除外邦之乱,开辟了一个独属于汉民的朝代,这自然是他的功绩。”
“可是也如诸位所说一般,太祖皇帝不仅攘除了外邦之乱,同时也血洗了整个朝纲,杀死了不少忠臣良将。”
“太祖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见惯了朝野纷争,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可能无法坐稳皇位。”
“诸位,可是这样一来便引出了今天的第一个问题。”
“太祖皇帝斩杀良将,导致朝廷之内无人可以镇压藩王。”
“而在太祖高皇帝去世以后,新帝便开始推行削藩政策,这便是先唐之乱的起因!”
“太祖高皇帝在位时,武将青黄不接,而在高皇帝驾崩之后,藩王势力逐渐做大,从侧面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可以说前唐覆灭的契机,早在建国初期便已经被太祖高皇帝亲手埋下。”
“削藩制度的推行导致各地藩王纷纷不满朝廷的统治,并准备推翻朝廷,而准备反叛朝廷的第一股势力,也就是战功赫赫的中山王。”
“各位,你们既然对这段历史这么感兴趣,那我想你们应该也详细了解过这段历史。”
“这位中山王是继太祖高皇帝以后唯一一位文治武功的帝王,也就是说,朝廷准备削藩的时候,只有中山王才是那位能够统兵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