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赵云,从山大王到千古一帝

第389章 韩遂的挑唆

陇西郡,西县。

徐庶带着戏志才,刚从工业区内出来。

二人身前身后十几步外,分别有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徐庶作为一名内阁阁臣,考虑的都是大方向的事情。

具体执行工作,都有具体的官员负责。

徐庶持续留在陇西,一是帮着执行官员答疑解惑,二是视察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今天,徐庶在陇西知府戏志才的陪同之下,视察西县的各种建设成果。

“志才,再过两三天,我就要回王都去了。接下来,这整个陇西,我就交给你了。”

“元直请放心,我必竭尽全力,不负大王所托!不过,我还有些事情想要请教。”

“嗯,你说。”

“按照大王的规划,最终的工业区域,是目前厂区的十倍以上。为什么要把大量工厂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分配到全郡各县?让各县均衡发展,才是更好的吧?”

徐庶笑道:

“这个问题,大王对我提起过。

工厂扎堆,很容易形成互补效应。

就比如做衣服,纺纱、织布、染色、缝制、包装,可以由不同的工厂完成。

……

同类工厂多了,还会促使技术革新,价格下降。”

戏志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道:“那么,其它县城,应该如何发展?”

徐庶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一抹忧色:

“年轻人流向工业区,乃是必然趋势。

大王说,这叫年轻人外出打工。

在我看来,那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最终都会定居在打工的城市。

这座城市,未来必定发展得越来越快。

反之,别的县城,会显得越来越落后。”

戏志才也是聪明人,立即推演出了徐庶未描述的东西。

夏国大搞工业区,必将使得工业区大量吸纳人口。

大量人口,是需要吃穿住行的。

饮食业,服务业,房地产……都会因此而发展起来。

不必官府推动,工业区所在城市,就会越来越发达。

越发达,就会对别处的年轻人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别的县城不断流失年轻人,还谈什么发展?

到了最后,各地就只剩下老弱了。

如何解决?

戏志才陷入深思。

二人继续向前走了一阵,便听到了孩童们的朗朗读书声。

戏志才抬起头来,看见一大排用木头修建的简易房屋。

他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笑容。

“元直,这是西县的希望小学。”戏志才向徐庶介绍,“我见国内已经把老师派过来了,干脆让各县马上开始教学。等到正式的校区修好,再让孩子们搬进校区。”

徐庶赞许地点了点头。

戏志才出身贫苦,小时候侥幸入读荀氏族学,方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这一点,早已被安全司调查清楚,相关资料徐庶也看了。

因此,戏志才对于教育的重视,徐庶完全理解。

“西县未来可能有四五十万人,我打算在西县建立十座希望小学。

较大的有两座,各自可以容纳学生六千人。

其他八所希望小学,预计会有学子两三万。”

戏志才指着远处山脚下的一片大工地:“那里,就是一座较大的希望小学。”

徐庶放眼看去。

只见那座学校介于西县城南和工业区之间,可以同时兼顾城市和工业区。

徐庶稍作沉吟,说道:

“根据大王的规划,小学之后还有中学,大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让你治水患,你刨皇帝祖坟?
让你治水患,你刨皇帝祖坟?
武华年穿到大乾朝,成了一方县令。武华年倾尽全力将卧龙县打造成了一方富县。武华年本想躺平,享受美好生活。谁知那一日大乾皇帝突然到访,使得他离自己躺平的梦想越来越远。
马龙藏海
大唐逍遥侯
大唐逍遥侯
作者很懒,当年误入书坑……玩够了,还是要把坑填上的。嗯,完本后,改个笔名,这样大家就都不认识我了。
工具超人
平乱传
平乱传
大琼帝国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最后整个国家四分五裂,呈群雄割据之势。赵阳也是起义军的一份子,看赵阳如何在群雄中夹缝生存,如何一个个消灭群雄,最终平定乱世,改天换日建立新的秩序。
败于情
红楼医梦
红楼医梦
实习军医李享意外穿越红楼世界,时值三月春暖,举国迷梦,殊不知凛冬将至,大厦将倾。风云际会,人来人往,李享既要救人,还要救国……
牛头波比
大明:汉家霸业
大明:汉家霸业
大权重握!灭建奴,重回库页岛!扫漠北,有北海!西出葱岭,西海归!南平中南,打通印度洋!要让!大明立于世界之巅!
千山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