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上官发问,刘洪赶紧支棱起被践行酒泡的有点发胀的脑袋,振作一下精神,抱拳行礼后回答:
“回禀大人,下官觉得这开源县令是个人才,把开源县治理得非常不错,不但每年税收能按时收齐,而且,县内百姓没有外流,应该是个称职的县令。”
听到刘洪的回答,耶律齐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垣国虽然是一个马背上的国家,但建国也有五十多年,国内的贵族精英学习大景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颇有成效。
耶律齐是垣国丞相的儿子,家学渊源,对大景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诣,此时看到了开源县内,以前从未见过的“盛世景象”,心中产生的不是自己治理地方成功的骄傲,而是浓厚的危机。
因为,耶律齐知道在垣国的高压政策下,这幽州以前是什么样子,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不说民生凋敝吧,就是民不聊生。
因为,耶律齐是知道垣国统治者对幽云二州的政策,就是让这两州所有的老百姓活不下去,最后为了活命抛弃大景人的尊严,成为垣国贵族的奴才。
从而使得幽云两州的土地,要么成为垣国新的牧场,要么成为垣国贵族的私有财产。
哪里会出现开源县这种只有在政治稳定,吏治清明的时候才会出现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
这是违背垣国对幽云两州的国策的。
特别是,一个县没有流民外逃,这在丰年,朝廷努努力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这涿郡是垣国占领不过八九年的地盘,而且垣国贵族对原来大景的老百姓是一个什么态度,耶律齐可是心知肚明。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县居然没有一户平民因为垣国残酷的政策而外逃?这就很不正常。
这说明,在开原县一定有什么东西能对抗垣国的奴役政策,并把这些农民死死的吸引到自己家里。
但是,这是一个什么东西,有如此魔力呢?
耶律齐想不通,所以一路上都是眉头紧锁。
看耶律齐紧紧皱着眉头不说话,刘洪作为下属,自然是不会没话找话地去搭腔,万一这要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那岂不是找死?
所以,整个大队就沉默了下来,一直到队伍进入了昌图县的地域以后耶律齐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刘洪,你和我带十几个人乔装一下,快马先走一段,让大队随后缓缓行进。”
对刘洪交代一声以后,耶律齐就自己转入中军,去换衣服去了。
二十分钟后,十八匹快马托着耶律齐、刘洪和他们的护卫,沿着官道急速前进,而大队的行军速度就越发的缓慢了。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大景农人确实是一年四季不得闲啊。”脱离大队以后,耶律齐的心情也随着一望无际田野中的景色好了起来。
“是啊,其实我们垣国老百姓放牧倒是相对简单,只要逐水草而居就好,靠的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刘洪自然是不会让上官的话掉在地上的,肯定是要接下话茬的。
刘洪的祖辈是在垣国建国时就加入的少数大景人,传到刘洪这一辈,早就是以垣国人之居的。
“大景的人口可是比我们垣国多十几倍。这以后的垣国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怕是也要有农耕才好,不然养不活那么多人的。”
耶律齐非常清醒,这也是他对垣国到现在还是重视放牧而轻视农耕政策不满意的原因。
垣国总是要发展的,畜牧总不是长久之道。
可是垣国的老派贵族却认为若是重视农耕,会让垣国人丧失进取精神,忘掉自己是马背上民族的历史,从而糜烂到和大景人一样,只会吟诗弄月,毫无战斗力。
其实,耶律齐从不认为大景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要是大景军队真没有战斗力,就不可能占据最为肥沃的土地,就不可能把垣国和大奉的祖先赶走到苦寒和草原之地上去。
但掌握垣国的贵族们却不认同耶律齐的观点,毕竟,八九年前,垣国一战就夺取了大景两个州的土地和人口。
要知道,大景总共也就才九个州,这就算是伤筋动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