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下琼楼

第二十五章 许士蕃

只是说白了,颖安就是一远县,不在京畿,不临府治,因地而富,除了很罕见的情况,哪有那么多猛人随处可见。

何况颖安还有三支刀客在,他们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颖安武力的上限了。

这些人隐蔽,可以瞒过贺岚颀等人,却不意味能胜过三家。

不然,颖安江湖就是他们说算了。

当然,现下他的话中,也另有其意,并不仅指武力。

那人显然也听出来了,对四下想走不敢走,或是单纯想看热闹的人拱手一圈,“今日有贵客登门,烦请诸位朋友给个薄面,先行离开,过几日再请诸位朋友前来一会,届时自有回报。”

四下人一听,见宁合也无动作,便先后离开,周围店铺内,也出来伙计掌柜等,依例往外送人。

宁合只冷眼旁观,待人走了干净后,才道:“许县丞跟王家居然还有这般关系,让宁某好生意外啊。”

木制面具让得那人声音略有变化,但宁合还是听出了些端倪。

那人索性摘了面具,露出真容,正是颖安县丞,许士蕃。

其回道:“叔靖兄胆魄之高,武艺之强,也让许某很是意外。”

他是知道宁合抓了人回来的,也知道那几人来过这里。

只是他有恃无恐,也没想到宁合能这么快找到这里而已。

韩典吏那边他都是打了招呼的,真审出什么来,他其实都会知道的。

可惜宁合回来压根就没审,拉着那些人找了一圈无果,就弃如敝履,并不待见。

现在他只怨自己,过于听信那老者的话,守了规矩,没把那几个家伙弄死。

“扯皮的话就不说了,我真正想找的东西,许县丞应该知道是什么吧。”

宁合懒得接着跟他绕,索性直接挑明。

那些海西女奴在颖安被贩,到他前来,整个不过月余时间,却已经无影无踪。

当初买去的人,籍贯也非颖安,而是一外地行商,却没有其出城记录,也找不见人。

处处都不寻常。

是以,他随后明着说当时那些女奴乃是私捕私贩,要追查其行踪,实则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打草惊蛇,让谁现出踪迹来。

没想到正主没惊到,惊出几个狼崽子。

所幸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许士蕃道:“叔靖兄要的人,本来过几日也会给叔靖兄送去,何必如此急切。”

他称呼的热切熟络,实际俩人平时并没多少交集。

也就文垣在宁合从璟安郡城回来后,带县属官吏给他接风洗尘时,交谈了些。

寻常时,宁合少去正衙,平日多在自己衙署呆的多,不怎么到隔壁去,早晚上下衙偶尔相遇,俩人也不过互相见个礼,也就擦肩而过罢了。

但他现在说的话,也不全是假话。

宁合一直咬着那些女奴的事儿不放,他明着不好插手太多,但也有意想法儿了结此事。

多数女奴都被卖出,找是找不回来了,剩个本想调教完留下不卖的,还一直驯服不了。

他在那些狼崽子离开后,也动了把人交出去的心思了。

但不会是活的。

而是弄些尸体一起,想做成个谋杀案,交给韩典吏结案了事,让宁合无法插手太多。

私捕私贩奴隶,这算刑案也算扰境,县尉有保境安民之责,宁合有由头自己伸手去查。

可若是谋杀之类,基本归于刑审定案追查,就是典吏和捕快行事,县尉和乡兵辅助,没有定案论罪的权利,只能监管,不服往上告状。

现在宁合人都在这里了,也就无所谓灭不灭口了,只要宁合识相,要啥拿走些啥,都反而是小事了,也轻省了。

宁合却是摇摇头,“我要的可不只是人。”

许士蕃脸色沉肃道:“之前那些甲胄之事,你和县尊都能忍得,只报不查,现在又何必趟这个浑水。”

宁合心下一叹,面上却是不露声色,只是道:“两者可并非同源吧。”

许士蕃却毫不迟疑道:“我可以确切的告诉你,是!而且无论我这儿,还是那些,都只是少数而已,这场生意很大,我也不知究竟。叔靖兄若有意升官发财,我可代为引荐给上面,但若是想以此追查,我奉劝你一句,就此止步!”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皇孙白手起家
皇孙白手起家
李昭的父王李齐是个坑货,逼宫失败,然后全家跑路。李齐被抓回长安,李昭逃进大山里。部下不知所措的看着他,李昭淡定道:“诸位放心,一切皆在我谋划之内。”李昭心里很慌,谁能告诉我,大山里该如何生存。
大千飞雪
大明状师
大明状师
高律李子谦穿越大明,成为了大明朝治下的一名状师。于是,他破悬案,鸣不平,登朝堂,平天下。
不吃白菜先生
鼎锅底人
鼎锅底人
明初年间,未来皇妃与贫寒小子偷吃禁果,当处死。一出假死他们得以金蝉脱壳,逃进原始森林。他们遭遇猛兽、野火顽强活下来。又遭遇地陷沉入几百丈的天坑与世隔绝。在他们准备就在那共度余生之际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男主想尽了法子终于爬出了天坑。在他们安居乐业时又遭战乱,他们收留一群妇女儿童回避天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甘望明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重生平行世界,高考结束后,才知道早已激活了系统,但是系统要求他去参军。可,他已经确定自己是高考状元了,没办法,他只能带着种子,先去参军,一步步走上巅峰。
燕草
弘唐
弘唐
那一年,王勃准备南下,看望被自己连累贬官交趾的老父。那一年,骆宾王在长安郁郁不得志,南下巴蜀巧遇卢照邻。那一年,杨炯待制弘文馆,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那一年,贺知章正天下求学,背起行囊,准备远赴长安。那一年,唐军在西域对吐蕃战事取得大胜,吐蕃再次向大唐请和。那一年,刘仁轨破新罗兵,新罗王金法敏遣使长安“谢罪”。那一年,高宗李治风眩症日重,召群臣议武后摄政之事。那一年,洛阳合璧宫,高宗嫡长子李弘卒,
染血的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