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野菜御史(大章)
九月十三日,常州府治武进县城。
内阁转送来的奏疏堆满了朱常淓的案头,苏松平定后,杭州与行在的联系变得畅通无阻。
诚意伯刘孔炤奉命率军返回了崇明驻守,靖海水师全军以崇明岛为基地,彻底控制了长江江面。
每时每刻都有战船在长江之上巡弋。
原淮抚田仰,奉朱常淓之命,继续经营崇明岛,修缮水师港口,贩沙晒盐。
提督张家玉没有随着本部踏羽营南下,而是留在了苏松,受差遣为苏松巡抚,梳理苏松军备民政。
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四府开始变得稳固起来。
各县的县令也都全部补齐,皆是精明强干之辈,很快便恢复了地方的正常秩序。
天光晴好,暖风宜人,之前由吴又可带往丹阳避难的武进县百姓,也都陆续返回县中。
县内,又热闹起来,官军彻底消灭了鞑子的消息已经传的沸沸扬扬。
新任的武进知县归庄五日前走马上任,县中也算是有了主事之人。
行在之中,朱常淓停下了批阅奏疏的御笔,抬头瞧见两只喜鹊落在了窗沿之上。
李宝站在身后,为朱常淓揉捏着肩颈,弯眉笑道:“殿下,是两只喜鹊,这是好兆头,一定是有喜事发生了。”
“希望是吴甡那里能有好事吧,西南形势不容乐观。”
朱常淓轻轻叹了一口气,作势起身,西南还没有战报传来,也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
内阁传来的消息,张慎言领着一万京营往新城诱敌去了,这让朱常淓有些焦虑。
院中秋光明媚,光影斜疏,秋海棠还在盛开,只是日渐凋零。
别院的月亮门处,站着两名王府侍卫,远处两人,正穿过花花草草,顺着蜿蜒的石径走来。
“大将军,短期内,鞑子定然无力发动新的攻势了,这苏松与镇常皆已稳固,监国可以回朝了。”
陈荩低声对王翦说道,王翦点点头,他与陈荩此来,正是劝潞王回师杭州。
扬州的伪督张存仁部已经损兵折将,无力渡江南下,南京的勒克德浑又有浙直总督熊汝霖督师对峙,大局已定,不需要监国亲自在此坐镇。
离朝太久,并非好事,还是得尽快返回杭州才行。
两人说着,便来到了书房所在别院的月亮门前,王府侍卫见是大将军到来,赶忙前去通禀。
朱常淓听到是陈荩与王翦联袂而来,猜到必然是有大事要说。
园中海棠树下,一个石桌,围着三个石凳,李宝命侍婢们端来了茶水与点心。
“两位爱卿,方才本王窗前落了两只喜鹊,莫非就是二位?”朱常淓打趣道。
“哈哈哈,臣倒是愿意化为喜鹊,天天为监国报喜。”
陈荩见潞王心情不错,便玩笑道。
朱常淓闻言,不禁笑了起来。
“监国,如今苏松已定,有张家玉镇守,镇常重兵,有熊汝霖总督。”
“长江之上,我军水师纵横无双,敌军莫敢窥视。”
“崇明亦有重臣留驻经营,江南几府,已然稳固无忧。”
“王驾离朝已有数日,今大局已定,是否当班师还朝?”
陈荩顺着话头,提出了让朱常淓返回杭州的建议。
朱常淓闻言,看向了王翦,见王翦也是点点头,持想通意见,这才沉思起来。
他定下的复国大计便是“北御西征”,现在第一步北御已经完成,那么接下来应当是西征。
这么想来,自己的确该返回杭州了,不然朝中诸事,往来呈送,实在是有些麻烦。
“鸣迟说的有理,但杭州空虚,本王班师,当率多少兵马合适?”
王驾班师,自然是要有兵马随行的,但现在兵力紧张,除了御营蓝田营之外,王翦盘算一阵,似乎没有多余的兵马抽调出来。
“参将邓世忠部已经从苏松返回,目前正驻扎在无锡休整。”
“可调其归营,如此蓝田营便满编,可护卫王驾返杭。”
“宜兴尚有黄总参赞的两万新兵,整训也有月余时间,大将军或可调入常州听用。”
陈荩出谋划策道,留守经营香兰山大营的黄公辅麾下还有预备之兵三万,其中两万正驻扎在宜兴与溧阳,由楚王监军。
“大将军以为如何?”朱常淓询问道。
“回监国,臣以为可。”王翦答道。
“那便如此,调邓世忠部即刻返回常州,三日后,回师杭州。”
“监国英明!”
陈荩心中松了一口气,此番御驾亲征,险象环生,好在最终苦尽甘来,击破敌军。
潞王携大胜之威,班师回朝,定然威势大涨,声名远播。
如此,正好令浙西南人心稳定下来,以待朝廷征剿入侵的鞑子。
朱常淓心中还有别的想法,那就是得尽快平定浙江西南,然后打通与江西的联系。
张国维已经很久没有发来书信联络了,也不知道现在江西什么情况。
“大将军便坐镇常州,总统江南十府全局,鸣迟便督军随行回朝。”
“朝廷大计,依旧是北御西征,大将军只需使南京敌军不敢轻动便可。”
“待到打通江西,联结湖广,我大明便算是经络通畅,气运重生!”
朱常淓叮嘱道,现在朝廷所实控的地盘,连半壁江山都算不上。
只有占据江西,才能贯通东西,大明势力所占领的区域才能连成一片,互通有无,共同进退。
“请监国放心,有臣在此,必使敌军不出南京半步!”
王翦起身行礼,十分郑重的承诺道,根据南京城中传出的情报,由于靖海水师控制了江面,原本在汇聚在江北准备渡江进入南京的敌军全部停止了行动。
现在的南京城中,除了勒克德浑的五万兵马,还有参领董学礼的三万以及滁州兵备道佟国器的两万人马。
南京城中,合计马步军十万,面对部署在镇江与应天两府的将近二十五万明军主力,压根不敢有出城的想法。
“有大将军在,本王甚是放心,一应事宜,大将军皆可先斩后奏,便宜行事。”
“谢君上信任,臣敢不效犬马之劳,竭股肱之力!”
陈荩心中有些震惊,潞王竟然对这位大将军这么信任??
这可是二十五万大军啊,就这般信任的交到了王翦手中,还赐给了便宜行事之权。
信重如此,真乃是人臣之极!端的是令人羡慕的紧。
“自监国以来,已有三月之余,幸赖诸位良臣襄助,将士效死,方能有今日之局面。”
“回想起来,真是不易,京营总兵官张大彪、钱塘水师提督施琅、徽州义士金声、江天一,此皆忠勇之臣,行壮烈之事,令人扼腕。”
“今日天气正好,两位同本王一齐往江阴祭奠一番吧。”
朱常淓起身,负手感慨道,这三月征战,退多铎,败博洛,除图赖,灭叶臣,战果颇丰。
可明军的牺牲也同样惨重,张大彪部两万人、施琅部两万人皆全军殉国。
其他大小数十战,死伤者,亦不下两三万。
陈荩与王翦齐齐躬身领命,王有所遣,怎能不从?
算算日子,江阴负责营建的水师陵园与英烈祠应当已经完工,正好去巡视一番。
李宝赶忙备了车驾,君臣三人乘车出城,统领牛三领直卫两千随扈。
车轮滚滚,朱常淓打开了象辂的窗扇,了望着外面的田野。
“李宝,慢一些。”
“是,殿下。”
外面随侍的李宝赶紧令车夫放缓速度。
田野之中,有许多忙碌的身影,有背着孩子在田中捡拾稻穗的农妇,也有在田垄间挖着野菜的农夫。
见有大队官军路过,人们纷纷起身注目,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常淓眉头一皱,下令停车,起身走出了象辂,李宝赶紧上前搀扶。
行进的队伍停了下来,王翦与陈荩也下了马车,走了过来。
见潞王朝着一脚踏上了田垄,两人也急忙跟了上去。
观望的农人见那身穿龙袍之人朝着他们走来,吓得赶紧先后跪倒在地,磕起头来。
挖野菜的男子跪在地上,看见了一双穿着金丝绣靴停在了自己面前。
朱常淓俯视着男子,方才在车上,他便注意到了此人。
这男子全然不似劳作之人,双手上沾满了泥垢,但是也遮掩不住他细腻的皮肤。
放在他身边的竹篮之中,放着几颗野菜。
一身圆领袍,打着七八处补丁,发髻用布带挽束,脸上还沾着几个干了的泥点。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朱常淓轻声吟诵道,伏在地上的男子稍有讶异地抬起头,看了一眼。
眼前的人穿着衮龙袍,他心中已然猜到,必然是驻跸常州的潞王殿下。
可是没想到,这养尊处优的天潢贵胄,竟然识得自己竹篮之中的野菜。
这还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种野菜,连很多读书人都不识得。
“潞王殿下真是见多识广,智慧过人。”男子不禁笑道。
跟在朱常淓身后的王翦与陈荩皆是看出了一些端倪,这男子应是读书人无疑。
可是读书人,怎么跑到这里来挖野菜了?
“可惜这荇菜已经枯萎,吃起来味同嚼蜡,只有刚采摘之时,才鲜嫩多汁。”
朱常淓指着篮子中的另一种野菜一本正经地说道。
男子心中更是大为惊叹,这话,若是没有吃过野菜,断然是说不出来的。
难不成这潞王,也曾吃过野菜?但这怎么可能?
就连跟随朱常淓的众人,也都有些发懵。
李宝更是眼神扑朔,潞王吃没吃过野菜,他心中还不清楚吗?
他的余光不经意间瞥向了站在潞王身侧的王翦,只见王翦负手而立,一脸追思。
陈荩倒是没有多想,注意力全在男子身上。
“都起来吧,别跪着了,地上湿气太重。”
“谢潞王殿下!”
四周跪拜的百姓们纷纷谢恩起身,站在了原地。
面前的男子也麻溜的站了起来,当着朱常淓的面就拍打起了身上的灰尘。
丝毫没有在意君前失仪,李宝赶紧上前遮护,瞪了一眼这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