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渡江之役(中)
正要饮刀自尽的鲍承先闻声,深深一叹,停住了手中的动作。
张国勋的传令兵登上了旗舰,面见了鲍承先,传达了张国勋最新的军令。
水师的失利张国勋已经得报,明军在南岸的准备令他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没有责备鲍承先,而是命其整军再战,他会再遣一万人作为先锋,水师负责掩护登陆。
这次的计划准备了一月有余,明军在南岸的情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打探,张国勋觉得明军主力断然不可能自镇江撤回常州。
所以,他要再试一次,哪怕用人命堆,也要堆上岸。
清军缺乏水战人才,鲍承先现在算是清军当中第一梯队的水战将领,张国勋自然不会轻易让他畏罪自尽。
只要成功登陆,清军的战略计划就会达成,在这之前,所有的损失会变得值得。
鲍承先万万没有想到张国勋竟然送来了勉励之言,一时间感动不已。
张国勋这回派出了张存仁手下的头号猛将,王定国。
由他率所部两万人为大军先锋,继续执行登陆计划。
黄田港已经被炸毁,君山以北的滩涂也化为了一片火海,清军只能另择他处。
鲍承先选择了备用地点,利港。
此处的港口较之黄田港规模较小,远离城池,离利港最近的,是在其西南的于塘村。
之前的计划是占领黄田港,突袭江阴城,内河船只顺水直入运河,奇袭无锡,一举拿下两座重镇。
只可惜,机关算尽,徒叹奈何。
清军重整旗鼓,鲍承先转移到了祖泽远的四百料旗舰之上坐镇指挥,祖泽远因为重伤被送往了北岸后方。
现在水师之中,吴惟华阵亡,祖泽远与马国柱重伤,只剩一个鲍承先,这也是张国勋没有苛责其的原因,毕竟真的按败军之罪斩了鲍承先,谁来统帅水师呢?
后半夜,清军的兵船与战船出现在了利港。
胡一青早早望见了清军动作,率部抢先赶到了于塘村。
这次,他却是无法应对了,薄珏所造的火器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只剩一些都布置在了江阴城内。
利港登陆,已成定局,胡一青只能速发快马,向四处示警。
在利港南边的常州府城与附郭武进县现在几乎就是一座空城。
现在在武进县主事的是吴又可,他本在张国维幕下,可张国维赴任江西,但常州瘟疫之事当时尚未了解,所以张国维便将吴又可留在了常州。
他向潞王上书,请授吴又可官职,治理常州疫病,恢复城池环境。
朱常淓欣然应允,吴又可的本事他早已了解,这等人才,他岂能轻视。
于是便赐吴又可同进士出身,太医院院正,暂署武进县事,着其恢复常州地方民生。
吴又可本不想当官的,但是王命已下,他不敢不遵,只能无奈受命。
朱常淓还赐给吴又可一块潞王令牌,为了保护他,甚至加派了亲军一百。
能治大瘟之人,于国于民,那都是宝贝疙瘩。
更遑论如今还是疫病横行的年代,像吴又可这样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胡一青派来的快马赶到武进县示警之时,吴又可正带着人准备重开常州府城的大门。
常州府城自上次大疫,将其中尸体全部焚烧殆尽,洒满石灰之后,便封堵了四门,一直与世隔绝。
现在过去月余,吴又可觉得是时候恢复原样了,便带着人手前来开城门。
“鞑子自利港来袭!”
“闭城自守,闭城自守!”
那骑兵一边疾驰,一边呼喝,见城门处的人听见了他的呼喊,便又调转马头,往别处去了。
吴又可顿时大惊,急忙命人将刚刚打开的城门全部锁闭。
常州城是空城一座,根本没法守,吴又可只能带着人赶紧撤离。
如今武进县中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口,在新设的县署中,吴又可广出衙役开始组织百姓撤离,就连潞王派给他的卫队也全部撒了出去。
很快,近一万百姓扶老携幼,水路并进,沿运河西去镇江。
听说鞑子来了,百姓都十分配合,再加上吴又可可是救了他们性命的活神仙,所以组织起来十分迅速。
利港,清军没有遭遇一丝抵抗,万分顺利的登陆上岸。
数不清的清兵从船上涌下,几员将领在岸边喊话整队。
这时,从宽阔的板梯之上,走下一骑,身穿蓝甲红边的镶蓝旗精铁甲胄,寒光凛冽,明如冰雪,盔尾甲背,缀字为记。
其人鼻如玉柱,眼似萤石,长眉龙卧,唇厚须遮。
背上与寻常清将竟有不同,甲背之上插四杆小旗,左右各二,向外斜指。
小旗亦是红边蓝底,上绣虎豹豺狼四走兽,面目狰狞,甚是骇人。
胯下战马,自蹄至项,八尺有余,毛色暗赤如朱砂凝血,头首昂扬似天马下界。
马目睥睨,嗤鼻甩鬃,漫步间,仪态生威,端的是世间良驹。
这员清将打马登岸,身后跟随着数员部将,所过之处,清兵纷纷垂首让道,莫敢对视。
“将军,我军已尽数登岸,方圆二十里,斥候未见明军踪影。”
整顿好兵马的部将前来汇报,马上之人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