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父皇是朱元璋

第一百八十九章 彻查占城国。

第188章 彻查占城国。

元末战乱中,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相对而言,韩林儿、刘福通的韩宋政权建都于汴梁(开封),当其被察罕帖木儿等元末军阀讨平时,河南自然受到极大破坏。

而河北由于红巾军和元军的连番拉锯也导致人口的锐减。

正是因此,明王朝建立时,北方人口体现出严重的不平衡。

已经体现出“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相比北方其他地区惨遭战火、地广人稀的局面,显然从山西向外移民,不惟有利于中原各地的发展,也有利于山西本身。

朱元璋只是笑笑,早在洪武十四年之前,洪武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七年、八年。

他就从山西陆陆续续强制迁移了不少人口。

可如今山西人口还超过六百万。

朱标也明白,后世河南与陕西虽然因为一些古文化发生争论,吵个不停。

但是河南和山西绝对是不吵的。

一个种地一个挖煤。

都是难兄难弟,祖上还都是一家的。

不抱在一起哭就不错了。

这一次山西移民也没办法了,洪洞县首当其冲。

之所以选择洪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由于洪洞地理位置优越,在临汾盆地北段,其北既为冷泉关、阴地关、霍州所在的狭长谷道,与太原盆地交接。

因此汾水从两山夹峙的狭窄地形突然进入洪洞县平缓的冲积平原,湍急的水流变缓,泥沙与腐殖质沉积使得土壤异常肥沃,开阔的平原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时至今日,洪洞县仍然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

看过地图的人都知道洪洞县的位置有多好,这地方就适合生产人类。

不管怎么迁移,这里风调雨顺,过不了几年又会慢慢增多起来。

看过洪洞地图的人都知道那个位置有多好,现如今的洪洞县的建筑物。

大树根可以值得去打卡留念。

之所以不出名,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承认。

毕竟认祖宗这种事情,很难。

河南安徽河北等地,很少有人有家谱,不像广东福建浙江那边,还能保存下来。

而河南这个地方能追查到清朝,那就很了不得了。

灾荒,战乱,这个地方的人必须来一波大清洗。

河南是个充满苦难的地方。

从商朝开始就充满了血与泪。

所以听豫戏的人会发现,很少有歌颂爱情的。

大部分都是忠君报国,或者哭颂苦难,听的让人想落泪。

当然如果洪洞是北京和上海,那认祖宗的还是不少的。

人有时候确实不如狗。

狗不嫌弃家贫,人不行,你要是富了自然要巴结你。

朱元璋想了想:“那就在往颍州迁移四十万人吧。

分别从山东,河南,湖北各抽取五万人,剩下的就交给山西了,这件事回头好好商量商量,人口迁移是个大事情。

朝廷要妥善处理。

尤其是土地,更要公平公正,朕会派人盯着,每一寸土地都要落实到百姓手里。

谁敢贪污土地,别怪咱不客气了。”

“标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朱标摇摇头,我补充什么。

这个就像董事长开会,讲完后问总经理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你就算有也不能说啊。

因为你说话不管用,老大说完了,老二听听就行了,嘴巴就别带上了。

朱元璋解决完这个心头大患。

他又把目光放在了中书省的地方。

“胡惟庸,关于占城国一事,查的怎么样了?”

直呼大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

但是此时朱元璋索性也不装了,直接称胡惟庸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刚要造反,皇帝居然跟我拜把子
刚要造反,皇帝居然跟我拜把子
东夏末年,天灾兵祸,民不聊生。因车祸降临的萧凡,不忍民生多艰,想要兼济天下,却因利益被官商勾结迫害。一怒之下,萧凡本打算趁此反了这污浊的朝廷,再造新天地!却不料,刚登基的小皇帝,居然要跟他拜把子!
万山尽染
大秦:开局抬棺进谏,祖龙麻了!
大秦:开局抬棺进谏,祖龙麻了!
赢臻穿越到了秦国,开局便喜当爹,这对于丝毫没有当爹经验的他,无疑是个噩耗。幸好激活了超神奶爸系统。哄女儿睡觉,奖励神级医术,神级厨艺。给女儿做饭,奖励天级功法《九阳神诀》。给女儿扎辫子,奖励《孤傲剑诀》。……就这样,在陪伴女儿长大的途中,赢臻不经觉间,已是这世界的巅峰。而赢氏以及大秦,在赢臻的映射下,也迎来了空前的鼎盛……
乙醇迷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我穿越了但金手指丢了!王小龙误入虫族陷阱,被虫族以种族天赋送到了一个异时空的明末。这里时空在成祖时出了不同结果。燕王朱棣造反失败被杀,据说是阵前中流弹堕马死亡。诸藩皆被废。鞑靼依然强盛。外患内患皆严重。到处盗贼如毛。乱世出英雄。……而王小龙...
玉龙2009
血色黎明
血色黎明
以热血换黎明,用生命写忠诚。靠胆识战魔鬼,凭智慧斗凶顽。
徐亚光
水浒粮草小兵甲
水浒粮草小兵甲
以贼窝里的吃饭、穿衣、利益、“官位”、人性等为主题,来讲述水浒故事,不求标新立异、耳目一新,但求探析好汉们内心深处的故事。
一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