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更让其他人羡慕了,恨不得取而代之!
而吴用拿着一个平板电脑看着数据说道:“伱先活动一下再说吧,毕竟动起来和站立不动的时候对束缚感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是!”
听到吴用说这话,测试战士就开始原地活动,抬腿、伸胳膊、扭腰、下蹲、匍匐等动作做了一个遍。
除了因为自重有些大,匍匐的时候不好匍匐,其他都还好。
“舒服感适中,固定效果良好,重心稳定,活动时不容易出现严重前倾和后仰的情况……”
测试员认真回答着。
吴用又问:“那就走两步,再试试能不能跑起来?”
“好,跑到那边的楼梯上试试?”
“做一下翻越障碍……”
“明白!”
测试员按照指示对外骨骼进行测试,周围的技术人员在分析数据。
其实从整体测试来说,测试员的个人感觉只是一部分,各个传感器的反馈信息也是很大一部分。
“看来常规运动没什么问题,对于它的体型和重量来说已经很灵活了,就是过障碍的时候有些问题。”
“这要看什么障碍了,如果是在城市里,那就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甚至要是一般的房门或薄一些的墙壁,它能直接撞进去。”
“嗯,缓冲装置也没问题,各部件受到了冲击力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电池消耗的速度也正常,就是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确实低了,吴用同志说之后可以无缝换装硫硒固态电池,续航时间大概能增长一倍……”
测试非常顺利,因为技术够完善,所以所有测试都是一条过,测试进度非常快。
而测试完运动,就该测试火力了。
为了凸显改型动力战甲的火力之猛,战斗力之强,吴用把装甲车上的遥控武器站装了上去。
而且是一个肩膀上一个!
有重型狙击枪、重型机枪和榴弹发射器等,可以模块化换装的。
同时手臂上也有武器挂载,手里还能拿武器。
智能战斗辅助系统可以做到快速锁定,然后以稳定的动力外骨骼为支架,准确射击目标要害。
吴用提供的智能系统非常厉害,识别率非常高。
军队的测试区最不缺的就是打靶场。
先是静态靶,但很快就没意思了,因为智能瞄准和动力骨架支撑太精准了。
狙击手还需要观察员汇报各种数据,而智能系统可以直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得数据,然后调试角度。
一枪一个!
那就上动态靶!
印有各种目标的标靶不断闪现,战斗辅助系统控制的支援武器也不断射击。
重型狙击枪的击杀率为100%,两厘米的钢板都给你打穿了。
重型机枪和榴弹的火力覆盖能力也很给力。
因为模块化的设计,所以武器的更换速度还算快,但再快也没有抛弃的时候快。
当“遥控武器站”上的武器用完弹药,可折叠机械臂和发射器就会变成累赘,在战士不得不考虑近战或撤退的时候,可以快速抛掉笨重的枪械减轻重量。
就跟一些战斗机要机动战斗的时候扔掉副油箱一样。
等测试完攻击能力之后,就该测试防御能力了。
初期测试的时候不用战士真人在里边,而是放上假人和传感器就行了。
机体最开始会接受一些大型物体的撞击,还有小型利器的切割和刺击。
虽然有时候会被撞倒,但高强度合金骨架的支撑作用非常好,框架只要不变形,里边的假人就没大事。
护甲先吸收一些冲击力,里边的柔性材料也吸收一些冲击力,真正作用在假人身上的冲击力其实不多。
而刺击和切割对硬质装甲几乎没有作用,关节处的柔性防弹布料防御切割刺击的能力就差一点了。
毕竟防弹和防割在柔性材料上不可兼得。
不过……那一把小刀就像靠近“超级战士”,除非驾驶员已经昏迷了,要不然一个大逼兜就扇晕袭击者了。
防弹性能的测试就更加简单了,直接拿着枪射击就行了。
虽说这台是重型外骨骼,但本质上还是人型大小的设备,装不了太重的装甲板,所以哪怕是使用吴用改良的聚乙烯PE防弹插板,它的规格还是防弹插板级别的。
顶多就是从一般士兵的只有胸口和背后那两块装甲板,直接扩充到了全身,只有活动缝隙的地方才是简单的防弹布料。
而硬质装甲板的防御等级都达到了国标6级,也就是可以防御7.62毫米常规步枪弹。
别说口径更大的子弹了,就是同型号的穿甲弹都挡不了。
毕竟这只是人型大小的动力外骨骼装甲板,而不是什么装甲车上的防护板。
至于活动缝隙处的简单防弹布料,只能防御一些小威力的手枪子弹,威力稍微大一些的手枪子弹都防御不了,更别说步枪子弹了。
好在那些地方都很小,多击中在背部或四肢内侧,被打中的几率并不大。
哪怕是狙击手,打那些地方也费劲。
毕竟狙击手也是首要打大目标,刁钻的位置……很少打。
当然,这里边还有运气的成分呢,如果运气不到,可能第一枪就是打的薄弱地点。
这一番功夫测试下来,得到的测试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也拍摄到了很多劲爆的画面。
于是在经过剪辑制作之后,加急了一期的《军武近距离》就播出了。
视频里全程没有提到电池续航的问题。
所以当联邦军方看到这个视频之后,精神内耗立刻加剧了!
然后……看向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