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方案之后,具体资料会下发到各个院所,各院要以最快的速度抽调精兵强将加入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项目……”
“之前冻结的资金和材料会重新投入项目,并且会追加款项……”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联盟人早日登上月球,为和平利用太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越开越顺,后来还不断响起掌声,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一团火焰,熊熊燃烧!
星辰大海,越来越近了!
不过第二天,他们就吵得不可开交了。
第一天的会议全程都是大起大落,后边光顾着激动了,会议结束之后才冷静下来。
之所以第一天的下午不开会,是因为吴用给了他们一些不保密的表层资料,让他们仔细研究去了。
只有研究明白了,他们第二天才有的聊。
虽说天机星参考当前的技术,再结合数据库里的超级技术整出了绝对靠谱的新型火箭技术,而且吴用也审核了一下,觉得没问题。
但那也只是他绝没问题,其实他对联盟的具体航天实力不是100%的了解,他不确定相关院所能不能达到他的要求,所以才需要第二第三天的技术研讨会。
而会上他们肯定的吴用的技术先进,但就是太先进了。
两个新型号的火箭上用到的新技术都非常多,是不是要谨慎一些?
长征十号的新技术还好说,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它上边有大量的长征五号痕迹,比如发动机用的是长征五号发动机的改进型,箭体也是长征五号论证过的5米直径箭体。
所以在没有正式命名之前,除了一直叫的“新一代载人火箭”和“921火箭”,有一段时间还被叫过“长五登月型”。
其实“长征十号”以前就有,是几十年前对标联邦“土星五号”的超级火箭,运力有50~150吨。
只不过当时联盟的整体实力太弱,航天实力自然也一样,那时候最强的火箭运力才几吨,根本玩不转,所以就搁置了。
现在重新启用了“长征十号”的名称,并且就是为了载人登月任务,也算是对以前的致敬了。
吴用设计的长征十号火箭沿用了之前的设计,就是捆绑三个5米直径的芯级火箭,全长88米,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7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
还可以衍生出无助推器的光杆型号,可执行空间站航天员和货物的运输任务。
这型火箭全长67米,起飞质量约748吨,起飞推力约873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4吨,正好可以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
新一代载人飞船只对接空间站的话是“轻型”的14吨,执行登月任务的话就是“重型”的超过20吨。
这些数据跟之前的数据差不多,吴用只是升级了发动机材料和箭体材料,把它的一级火箭改成了可服用火箭。
这本来是长征十号的未来目标,吴用直接把未来拉到了现在。
这个升级老航天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新技术不少,但技术原型更多,算是“半成熟”技术,有实际技术支持的话一年首飞不算离谱。
而说到“长征九号”,它的变化可就多了。
长征九号早期论证的时候有两条技术路线。
一是9米直径芯级捆绑4个3.35米的液体火箭助推器,其中9米芯一级使用4台650吨单喷管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助推器使用1台650吨单喷管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使用2台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
二是9米直径芯级捆绑4个3.35米固体助推器,单个固体助推器推力1000吨,芯一级并联使用4台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芯二级使用1台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
两种构型火箭虽然技术路线不同,但都能满足起飞重量在4000吨左右,起飞推力5200吨左右,火箭全高100米左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30吨左右。
后来觉得650吨的超级发动机太难了,推力下调到500吨级,最后确定为480吨级双喷管分级燃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难度进一步降低。
并且有曾经的老大哥RD180系列发动机作为参考,更加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
长征九号也因此迎来了第一次官方确认的方案,芯级直径升级到9.5米,助推器的直径也升级到5米。
构型也从两级半升级为三级半,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涨了10吨,达到了140吨左右。
后来“神人”马一龙横空出世,他的猎鹰火箭以其高可靠性、超低成本、炫酷的可回收技术秒杀一众现役运载火箭。
甚至猎鹰火箭都是小试牛刀,直径9米且可以完全回收的“星舰”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同时那玩意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航天运载工具认知。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联邦粉丝”,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联盟很快就出了长征九号的无助推器新构型设计方案。
新构型对动力系统又做了调整,其中液氧煤油发动机以480吨级双喷管发动机涡轮泵为基础,研制360吨级单喷管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也进一步降低为120吨级,以120吨级一型液氢液氧发动机满足原本22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和25吨膨胀循环发动机的需要,对火箭进行进一步简化。
然后觉得“星舰”的9米直径不够粗,所以把本来就有的9.5米直径增加到了10.6米,近地轨道运力也增加到了最少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超过50吨。
所有人都知道这肯定不是最终的方案,因为长征九号没有正式立项,如果学习的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它肯定会接着改。
“后起之秀”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为吴用的升级方案就是在这个方案上进行的修改。
第一步就是修改了7.5米的三级火箭和9米的整流罩。
芯级直径都10.6米了,上边竟然缩小了,简直暴殄天物,他的设计方案通体改成了10.6米,大体看起来成了加粗版本的星舰。
然后是360吨的一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升级了材料,简化了管路,把它改成了可重复使用的。
再二级和三级合二为一,跟星舰类似,它使用的12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做了同样的升级。
同时火箭壳体也做了材料升级,内部线路做了简化,大量采用“无缆化”技术,减少电缆数量,增加模块化水平。
这么一番升级下来,新的长征九号火箭全回收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达到了150吨,不回收的话更高。
地月轨道转移能力还是50吨。
因为它用的是氢氧燃料,在高空和真空的性能天然就比使用液氧甲烷燃料的星舰要强,所以不用在轨道上加注很多次才飞月球,可以直飞!
这就又简化了流程,同时也是在消除不少潜在隐患。
只不过一些老航天有点不同意见。
相对于“半成熟”的长征十号,之前的长征九号新技术比例就够多了,现在新技术的比例都到100%了!
“不行,这种方案太冒险了!”
“是的,新技术太多了,如果全上的话稳定性肯定会非常差。”
“嗯,我觉得我们还是稳一些比较好。”
“没错,联邦重返月球的时间都定在5年后了,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超前,还是用稳定的技术吧,要是长征九号在发射台上炸了,那影响是巨大的。”
“嗯,那样不仅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士气的打击也很大,我看还是稳定一些为好。”
“长征十号的方案我没意见,甚至只有它我们也可以提前完成载人登月的任务,不过先发射长征九号投放长期月面舱室,然后第一次载人登月就常驻的任务流程我不同意……”
吴用:“……”
好吧,他算是理解了,怪不得三体里章北海要射杀“老航天”……
PS:感谢“宅男迷茫的未来”的500点币、“syz时间流逝”的100点币和“08a”的100点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