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中兴之君

第五十二章 第一次出击

卢象升道:“此地乃良地,建奴轻敌,可再行一次,传我令,令朱梅领两千兵马分小股而出,至此处二里外。”

大规模的调动兵力是无法隐瞒,所以只能分批小股乔装出动,这和他当初领着千余人也要衔枚而行乔装出来是一样的。

随后卢象升看向祖大寿指着地上的达先:“此乃牛录额真算是饶庆的小头目,将此獠脑袋割下,待到朱梅到,便至饶庆堡下挑衅。”

卢象升领兵埋伏而胜,虽说不是什么大捷,但是却极大的提升了他个人威望,所以此时说起话来,无人有异议。

连祖大寿在这时候都觉得可行。

只是隐隐担忧,他道:“建奴这次只是一时不察,中了埋伏,且人数较少,倘若再行此计,引出数千建奴兵,野战胜算极低。”

“总要试一试,提前算好撤回路线,一旦埋伏都不敌,当即回撤。”

祖大寿一听对方竟然考虑到失败的回撤,也就不再多言。

之后,卢象升开始新一轮部署,争夺的是时间,朱梅已在锦州,赶来此地不用半日。以防建奴提防,他们这一千人得做出误导之事。

于是,卢象升将一千人分成两队,沿饶庆左右开始袭扰在外建奴、包衣。

作用是明显的。

很快,达也便接到了两支小股明军在袭扰饶庆镇周围。

而达先的迟迟未归,也让达先心生警惕,他迅速下令集结在外部众。

结果到了下午,忽然有小股明军至饶庆城下。

达也上至城墙一观,看到不远处的明兵,约莫千人规模杵在城前不远处,顿时骇然,以为是明军大军已至。

“怎么回事?锦州如此大的动静,我们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摸过来的?”达也震怒。

但很快,他就发现不对劲。

随着兵卒汇报锦州未曾有大规模兵力调动。

所以除却眼前这一小股明兵,似乎没有伏兵。

达也便更怒了:“我说汉人哪里来的胆子出城,竟只有千余人竟敢挑衅于我?”

“额真,出兵吧!灭了他们,肯定缴获不少!”一旁的牛录额真开始按耐不住请命。

达也却有些犹豫。

他是看不起汉人,但是这汉人为何忽然敢过来送死?这让他疑惑,可眼前确切是一千余明兵,所以到底是为什么?还有达先到底遭遇了什么?是不是被眼前这些明兵给害了?

但很快,达也便看到这些明兵忽然拽出一具他们熟悉的尸体。

是达先!

果然是他们弄死了达先!

达也目光一凝,紧接着便看到明兵当中一个看着十分年轻的士兵出来,当着他的面竟割下了达先头颅弃之城下。

这让他顿时怒火上涌,数年来明兵都只敢龟缩城内,未尝闻敢主动出击者,如今竟然如此挑衅,岂能忍?

当即便调动所有兵马。

一旁有一额真犹豫:“唯恐有埋伏。”

“三千骑兵而出!便是遇到上万明军又怎么样?野外之地,还怕不能全身而退吗?”

达也已经气昏了头,轻藐留下这句话后,便亲自整军。

不一会儿,城门洞开。

达也一马当先,率着三千骑兵直奔明兵。

明兵一看,竟也不退,也朝着达也冲去。

两军冲杀,一个回合,明兵便下马一片,剩下明兵旋即调头而逃!

达也藐道:“就这?”

然后发令追击。

“出击!这里离锦州不近,一个都不要放回去!”

达也领军出击,很快,追至埋伏圈。

朱梅祖大寿等人早已经等候多时,随着卢象升一声大喝,伏军骤出,当即箭如雨下。

但三千建奴不比五百,只稍作惊慌,达也便恢复了镇定,知道遇伏,竟没有调头跑,反而指挥拼杀。

一时间,两帮人马拼杀,下马者无数,血流成河。

不过到底是此地不够空旷,限制了骑兵,又是明军的伏击点,所以明军很快占于上风,而就在此时,达也也意识到不妙,开始率兵后撤突围。

到手的肥肉岂能跑了?

就是卢象升愿意,朱梅与祖大寿都不愿意,当即追击。

一路追杀至饶庆城,建奴进城已无法组织防守,当即弃城而逃,卢象升领兵终止了追击,占领了饶庆城,将城内未来得及跑的建奴包衣一律捕获。

“启禀总督,清点已经完成,贼首一千零三十,城内建奴一百三十余人,包衣三百余人。”

确实算是拿得出手的战绩。

但卢象升高兴不起来,因为后面朱梅分批出兵了有三千人,加上他带的一千人,四千人明兵埋伏三千建奴,结果打出了超越1:1的战损,明兵战死重伤之员比建奴还多。

除却这座不大的饶庆城塞,根本称不上大获全胜。

乃至这座城塞,之后还能不能守住都是两说,还得展开布防全面加固。

“总督,为何不追那达也?”这时候将领们也纷纷过来,祖大寿此时已经恭敬了几分。

甚至将领们都期待着卢象升再出一个埋伏之计。

如此战绩,堪比袁都督当面,先前的轻视,自然烟消云散。

“穷寇莫追,此处离义州实在过近,诱敌可一可二不可三。通知锦州方面,派兵出来,接下来建奴不会忍下这口气,巩固成果乃当务之急。”

“是。”诸将赶紧应命。

……

“饶庆被关宁兵给拿下了?”黄台吉在接到消息时,还愣了下,拿出地图才发现是义州辖内的边镇。

“拿了就拿了吧,这是你部的事情,可以适当出兵,但是以防范为主,目前还不是与明国大战的时候。啧,没想到明军如今也会主动寻求野战,这也是骄傲自大的弊端,过于轻敌。”

黄台吉面色十分平静训斥了两句,似乎根本没有在乎这场战斗。

“那个小将叫什么名字来着?”

“卢象升。”

“哦,查查他,是新来的辽东总督?派人送封信,商议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之丧,并且恭贺新君崇祯登基。”

“是。”

而比起黄台吉的淡然,大明在接连收到饶庆大捷与熊岳大捷时,堪称朝野欢欣。

而这种欢欣大体却不是在此一城一地之上,而是在主动野战中歼灭了一千余建奴贼首,这种大胜,是非常鼓舞人心。

事实上,连朱由检都很意外居然是卢象升部收获最大,在经过几次围绕饶庆的拉锯当中,最后建奴彻底放弃了饶庆,卢象升实质的将饶庆归于实控。

虽然地方不大,但也是事实上的往外收复失地。

这一主动出击,所迎来的收获,是显着的,起码没有人再质疑卢象升的才能,但一些风凉话却是止不住,像什么不过是弹丸小镇、出其不意建奴中了埋伏云云。

而相比起来,毛文龙就有些不够看,诸多廷官再次掀起了针对毛文龙的弹劾。

廷官们的不满十分有理有据。

说朝廷给了那么多的支持,登州给了那么多物资,他准备了那么久,出兵三万,号称十万,结果只打出来歼灭数百余建奴,一比卢象升这边的轻兵上阵,简直难看。

直指这就是主帅无能的问题。

甚至于不止于文官,先前那批御赐了银章的总兵、预备总兵们也都纷纷密奏,直言毛文龙就是个废物。

大有一股如果东江镇换他们来,辽阳早就到手,黄台吉早就远遁漠北的气势。

但朱由检却知道,毛文龙已经开始在敌后铺展了游击战、机动战,这才是这次毛文龙出击的重要战略目的,而且完成的相当好。

相比起这个战略完成,歼敌数百,才是次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弹劾毛文龙,而反毛最激烈,最认为毛文龙是个无法节制军阀的袁崇焕却没了声音,因为他在军机处,是切实参与进东江战略的,明白东江的任务。

所以不管毛文龙是不是故意保存实力不与建奴直面作战,此时袁崇焕反倒是因为他知道了这个战略,从而无法攻讦太多,也就出示军机处的书面报告上给毛文龙打了个中等偏下的评价。

但总归来说,两边都完成的不错,卢象升不负众望以歼敌一千五的首秀彻底坐稳辽东,毛文龙也在尝试进行系统的游击战略。

虽然正面野战开打还是不敌,但是朱由检也真没法苛责太多,大明的军事实力,当前来说,最强的反而是新组建配备最好的甲胄与武器的御军。

其余的地方兵不跑,能守,偶尔还能撑一下野战,这就已经让朱由检很满足了。

军队改革,去除弊病总还是需要时间,训兵提高单兵素质也总还是需要时间。

朱由检亲自将对这两次“大捷”做出了嘉奖批红,便将这两封奏疏发往内阁,由内阁转兵部去讨论记功。

随后,朱由检才将目光放到了南京的奏疏上。

这是一封让人看了就火气上涌的奏疏。

检举人方建白在三法司专案组到南京后畏罪自杀死了,以及一连串涉案的商人失踪,这怎么看,都是在藐视京廷、藐视他这个皇帝。

但朱由检却没有发怒,因为在收到这封锦衣卫呈报时,他就收到了广信然的奏请,他奏请增加南京为商税试点府。

而上边,联名签下了一大批南京高官的名字,几乎只要他批准,南京便会以最大力度支持商税改革。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寒门望族的崛起之路
寒门望族的崛起之路
虚构历史意外穿越本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却无故被卷入皇权之争,竟也意外喜得良缘。本想抱上大腿有番作为,却也处处被沦为弃子。小人物自古就没有话语权,那我就委曲求全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吧,奈何天意不随人愿。哼,既然你们拿我当一个小卒子,那我就拼了命也要过了河去。看一个小人物智斗王爷进入朝堂波澜壮阔的一生,且看一个红颜女子薄命的一生。
夕阳映月
重生张飞之我要当老大
重生张飞之我要当老大
魂穿东汉末年。附身涿郡青年张飞身上。难道还要等着刘备前来招揽,做一个千年老三?难道还要像原来历史中那般,颠簸流离半生?那不可能!这一世,张飞表示要自己单干,要自己当老大!
初心如炬
三国:开局大秦锐士,迎娶蔡琰
三国:开局大秦锐士,迎娶蔡琰
赵信穿越东汉末年,成为了祖龙后裔,身负复国重任。既然曹孙刘无能,无法守护我华夏汪洋大海,被司马老贼摄取江山,那便换我赵信来。堂堂华夏,绝不让五胡乱华重演。屠匈奴,灭鲜卑、震异族,辱刘备、耍曹操、吊打孙十万,蔡琰、大小乔、甄姬、貂蝉,这些女人的悲惨命运,将会被彻底重写。大秦帝国就此崛起。
落叶随风11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开局身高换悟性!穿越成水浒小角色的任原,要在北宋末年的江湖掀起属于他的传说!梁山军旗所到之处,尽是汉土!大宋不敢救的百姓我救,大宋不敢打的敌人我打!金兀术:任原,你不要过来啊!
寒羽
家父程咬金,岳父李世民
家父程咬金,岳父李世民
(传统文+无系统+单女主+种田+发明)后世青年穿越大唐,成为程咬金的嫡长子程处默,并获得李世民赏识成为驸马,然后大唐的画风开始歪了。李世民:“工厂铁路建起来,火车军舰造起来,朕要统一全世界,成就前所未有的霸业。”魏征:“陛下,大唐现在风气很不好,道德沦丧金钱至上,长此以往会出大事的,朝廷应查询源头坚决打击,将这股歪风邪气给压下去。程处默:“我多次强调,大唐的风气本来就是歪的,不是我带歪的,你们怎能
陇东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