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贪婪地想要占有这片土地,可如今只是稍微试探了一下,就发现这地方跟印度可不是同一回事,印度人能允许他们多在幕后做个“太上皇”,大清可是有自己的太上皇,且决不允许任何人对这片土地有丝毫的觊觎。
就在胤禛和黛玉忙着收拾行李好去圆明园的时候,各国使臣都在极力寻找借口滞留大清,好调查清楚大清的军事实力,尤其是火炮和火铳的装备情况,以及大清对外持有什么态度。
胤禛和黛玉带走了后宫所有嫔妃,弘晔这才下了登基之后第一道圣旨,册封王妃杨氏为皇后,居坤宁宫。
同一时间,弘时上书弘晔请求避讳,弘晔理所应当地驳了回去,“太上皇时,诸位皇伯父、皇叔父也上书太上皇请求避讳,可太上皇曾言道,名字乃是皇祖父所取,代表皇祖父的殷切期盼,且诸位皇伯、皇叔的名字都不是常见字眼,不用刻意避讳。”
“如今轮到了朕的兄弟们,大家的名字也都是长辈所取,朕也只好依从太上皇的先例,不用任何避讳。”
弘晔的名字也就罢了,到底算不得常见字眼,可弘时的“时”压根儿就跟生僻字不沾边,也幸好他不是皇帝,不然这朝臣们写奏折的时候可有不少难为的地方。
这事儿就这么轻松定下了,礼部很快筹备好了杨氏的封后大典,但黛玉和胤禛都在圆明园没有回去,索性这封后大典也用不上他们夫妻俩劳动什么,不过是圣旨上借了黛玉太上皇后的名头而已。
因着封后大典,使臣们和蒙古各部首领又多留了一个半月,这段时间里,他们虽然没有打听到具体的火炮和火铳的装备情况,但有能耐的人打听到了火炮和火铳在准噶尔一战中的运用情况,通过战况,他们估计当时大清装备了一个火炮营,另有一个神机营则是完全的火铳装备,战力非常。
再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海上跟大清水师交锋过,由此,各国断定,大清除了陆军的火炮营和神机营,水师至少也装备了两个大营,真要打起来,不管战场的陆地上还是在海面上,就算是联军来了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法兰西自觉跟大清离得远还关系好,一个劲儿地准备跟大清打好关系,已经签订了不少贸易合同,交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工艺品,他们主要拿出了香水、葡萄酒等消耗品交易。
另外,大清这边还准备送五十个学生过去“留学”,是工部准备叫人去偷学一些机械工艺。至于法兰西那边,虽然也打算派遣留学生,但鉴于中文难学,所以只能晚几年再送人过来。
至于东印度公司,他们已经暗戳戳准备加大对大清的福寿膏贸易,打算用福寿膏来撬开大清的大门。
可他们不知道,以宁亲王为首的胤禛的兄弟们,已经开始使用福寿膏来反制英吉利等国,至于这一次没什么动静的俄罗斯,已经成了福寿膏的头一个受害者,谁让他们的莫斯科冬天过分寒冷,需要大清出口的烈酒来御寒,更需要大清出口的烟土来舒缓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