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明

第二十六章 正德皇帝的思索

“这么说,李太博认为朕应该让更多类似于王资的人接受教育,好让他们能踏上仕途,为大明效忠?”正德皇帝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向李东阳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李东阳当然是这个意思了。

“那朕要是下旨用朕的内帑在大明各地设立免费学堂,专门供幼龄学子求学,是不是能算上一件千古之功呢?”正德皇帝向李东阳继续下套。

“陛下英明。”李东阳也很希望正德皇帝下旨为大明的学子建设学堂。

而且用的是皇帝内帑的钱,还不用户部的税收,这种好事李东阳肯定愿意促成的了。

“刘瑾,拟旨!”正德皇帝看向刘瑾说道。

刘瑾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拟旨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朕经李太博启发,决定用皇帝内帑中三成的收入用于在各地建设天家学堂……”

正德皇帝一边说,刘瑾一边掏出圣旨开始拟旨。

正德皇帝说道这里,坐在台下的李东阳心中在暗喜,认为正德皇帝可能真的可以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继承弘治皇帝未完成的伟业。

“所有天家学堂将专供大明的乐户子弟读书求学,同时,所有乐户子弟将可以参与科考、考取功名。”正德皇帝此言一出,一向稳重的李东阳却坐不住了。

李东阳直接从自己的座位上激动的站起来,然后跪倒在正德皇帝的面前。

“臣请陛下收回金口玉言,不可为贱民开科举的头啊!”李东阳高呼道。

正德皇帝满脸无辜的向李东阳反问道:

“不是李太博你说要为类似于王资的好苗子建设学堂吗?”

“王资是祖籍山西乐籍的乐户人家,类似王资的好苗子不就是乐户子弟吗?”

“如此来看,建设学堂不就应该让乐户人家上学吗?”

“让他们上学也肯定是为了让他们参与科举考取功名。”

“而且朕乃真龙天子,一言一行都饱含天宪,君子一言都驷马难追,更别说朕了。”

李东阳知道,要是这份经过自己“启发”的圣旨真的广而告之,自己就真的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了。

首先正德皇帝年幼,李东阳又身为正德皇帝的启蒙导师,现如今三位顾命大臣与弘治三君子中只有李东阳留在朝堂之上,李东阳还位于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的重任。

同时,自从刘瑾刘瑾多次向正德皇帝进言拿下李东阳,正德皇帝却选择“任刘瑾东西南北风,朕就要留下李东阳”的态度,现在外界已经流传开李东阳是阉党头子的传言了。

假设这份“改变太祖祖宗之法,为贱人开科考门路”的圣旨发出去,圣旨中还在开头说明了是李东阳启发正德皇帝下了这道圣旨,那么李东阳连阉党头子都不是了,

直接晋升为大明历史上第一的罪人,阉党头子都不配形容李东阳的祸国殃民的程度。

李东阳也不顾及什么礼节了,明白事态严重性的李东阳赶忙跪倒在地,请求正德皇帝收回成命:

“陛下,臣事先不知王资是贱民出生,更何况臣说的是寒门子弟乃是良家中的穷苦人家,而不是背负罪孽的贱籍子弟。”

“若是开了贱籍参与科考的头,就是违背了太祖所定律法,此举有违孝道!”

“大明子民中,良籍占九成以上,若容许贱籍与良籍一同参与科考,那么就一定会让天下良籍读书人寒心,丧失读书考取功名的积极性,陛下且不可因小失大。”

“除了科举方面本身,容许贱籍参与科举还会让良籍无视律法、不惧贬籍惩罚挺身走险,进而导致天下大乱,还请陛下三思!”

李东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从孝道、科举、律法三方面劝说正德皇帝不要容许乐籍参与科举。

“只是让不到一成人口的人参与科举就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吗?”正德皇帝“无辜”的向跪倒在台下的李东阳问道。

“臣不敢在陛下面前戏言。”李东阳铿锵有力的回答道,他知道,正德皇帝说出这话就是已经打算收回成命了。

“那朕也定然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让贱籍参与科考。”正德皇帝转头又对刘瑾说道:“刘瑾,收好此份圣旨,万万不可下发,否则朕定要治你的罪!”

“诺。”刘瑾低头答应道。

“不说这个了,李少博,先来看看这份奏折。”正德皇帝表面上装作明白了,就拿出另一份奏折向李东阳询问了起来。

明明看上去正德皇帝只是像往常一样与李东阳商讨国家大事,之前也有过正德皇帝在李东阳的劝导下当场下旨的情况,

但这次看似如同往常的“君问臣答”,却让李东阳将一个大把柄留在了正德皇帝手中。

正德皇帝对刘瑾说的是不容许此圣旨外传,而不是销毁。

那么就相当于正德皇帝抓着一个随时将李东阳彻底身败名裂的底牌,李东阳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引起正德皇帝的不满。

如果正德皇帝这番举动真的和往常一样,只是随便问答的话还好,但如果是正德皇帝是故意而为之的话,那就恐怖如斯了。

此时的李东阳,在愈发觉得面前这个十四岁少年皇帝少年老成的同时,更加觉得正德皇帝背后那高人的恐怖了。

李东阳在回应正德皇帝接下来的困惑的同时,在心中想到:“到底是何等高人在背后指点圣上,能让圣上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变化如此之大?”

其实王资并没有指点正德皇帝太多的大道理,只是点明了正德皇帝一个道理——在社会生产力没有提高的稳定政权内,最顶层的统治者与中层统治者不是穿一条裤子的。

一个政权内,大饼就那么大,中层统治者与皇帝那种已经走上最顶点的统治者不同,他们是还有向上的空间的,

用掌控社会总生产力的比例来看待社会阶层的话,

身为华夏权力顶峰的皇帝只需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就可,也就是只要保持自己所掌控的“饼”的比例就好。

而中层统治阶级向上提升阶层的同时,是一定会扩大自己手中所掌控的“饼”的比例,

——————

感谢醉饮红尘打赏的100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皇孙白手起家
皇孙白手起家
李昭的父王李齐是个坑货,逼宫失败,然后全家跑路。李齐被抓回长安,李昭逃进大山里。部下不知所措的看着他,李昭淡定道:“诸位放心,一切皆在我谋划之内。”李昭心里很慌,谁能告诉我,大山里该如何生存。
大千飞雪
大明状师
大明状师
高律李子谦穿越大明,成为了大明朝治下的一名状师。于是,他破悬案,鸣不平,登朝堂,平天下。
不吃白菜先生
鼎锅底人
鼎锅底人
明初年间,未来皇妃与贫寒小子偷吃禁果,当处死。一出假死他们得以金蝉脱壳,逃进原始森林。他们遭遇猛兽、野火顽强活下来。又遭遇地陷沉入几百丈的天坑与世隔绝。在他们准备就在那共度余生之际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男主想尽了法子终于爬出了天坑。在他们安居乐业时又遭战乱,他们收留一群妇女儿童回避天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甘望明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重生平行世界,高考结束后,才知道早已激活了系统,但是系统要求他去参军。可,他已经确定自己是高考状元了,没办法,他只能带着种子,先去参军,一步步走上巅峰。
燕草
弘唐
弘唐
那一年,王勃准备南下,看望被自己连累贬官交趾的老父。那一年,骆宾王在长安郁郁不得志,南下巴蜀巧遇卢照邻。那一年,杨炯待制弘文馆,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那一年,贺知章正天下求学,背起行囊,准备远赴长安。那一年,唐军在西域对吐蕃战事取得大胜,吐蕃再次向大唐请和。那一年,刘仁轨破新罗兵,新罗王金法敏遣使长安“谢罪”。那一年,高宗李治风眩症日重,召群臣议武后摄政之事。那一年,洛阳合璧宫,高宗嫡长子李弘卒,
染血的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