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安石处于保守派大官僚的重重包围之中,毫不畏惧地与他们作了顽强的斗争,使新法得以推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也许是因为反对派太多吧,也使他逐渐变得刚愎自用,连对新法的善意批评也听不进了。
最后竟至于凡持不同意见者,即加贬斥;凡能迎合自己者,辄加信用。这就给一些阴谋家、野心家以可乘之机。如参知政事吕惠卿,先以支持新法而深得王安石信任,被引为左右手;一旦得势,就极力排挤王安石,成了王安石被迫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有一点,那就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这些举动极大损害了当时宋庭诸多高层统治阶级利益缘故。
因为王安石这番变法不仅极大触动了士大夫和地主阶级利益,同时其变法到后期,所制定政策中的诸多漏洞以及不合理地方更是开始被其反对势力不断进行放大,引起了宋庭百姓们无数不满情绪。
比如青苗法,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收取利息的苛政。
所以这项举动在前些年,若非是有着王宽鼎力支持以及对其进行部分内容改造,否则已然被宋皇帝给断然下令停止执行了。
毕竟即使是天下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执掌者,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其身上所背负压力也很大,比如这些年里皇帝的母亲皇太后就曾明确反对这些举动。
再由另一方面,改革这种大事也确实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王安石在用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缘故,所以这场极其激进的大改革最终结局无论如何都必将迎来大失败!
不过无论如何,王安石这场大变法既是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深远一次变法,此次变法对北宋国力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变法的一些措施至今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北宋专制统治起了巩固和加强的作用;也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说王安石变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毕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后者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等。总的来看具有进步的作用。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是对富商和地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盘剥农民的行为进行打击,也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和免疫法是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则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
再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变法措施推行增加了宋庭官府诸多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二是王安石这番变法举动极大宋朝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说到底,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精神,终究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另一方面,这场王安石变法以及它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华夏历史走向,直到今天依然成为史学界讨论和不少历史爱好者关注重点。
所以不管王安石变法本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何,明明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是同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有一批同样支持变法的官员在背后为其服务,难道王安石变法本身的力量,真的薄弱到没有办法战胜旧党人士吗?
这里首先第一点,王安石这场激进式的大变法本身并没有做好群众基础,要知道任何一场大变动,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还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其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团结大多数人去迫使小部分人进行妥协。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自己改革的基本面扩大,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本质都是一个颠覆旧有利益体系过程,如果这个时候再不能联系更多的人帮助自己,那么这场改革是完全没有可能成功的。
但王安石变法恰恰相反,从王安石向宋神宗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开始,王安石就将变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宋神宗一个人的支持上。
并没有考虑到真正意义上将自己变法的理念和思维向绝大多数人宣传,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并不理解王安石的变法。
而其余少数一部分人虽然哪知道王安石变法本质上是为了改良国家,而不是出于自身目的才进行的人,也在变法的过程中开始被王安石性格中的独断专行和急躁劝退。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本身就没有变法成功的基本面,所以王安石即使是的确拥有部分党羽一直在支持其变法。
但是他手下这些党羽本质上都是为了权力才跟随在王安石身边的,并非是真相信王安石变法本身能够成功,而宋神宗支持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宋朝君主权力本身就相对比较弱。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等于独自跟宋庭内部所有利益集团在抗争,纵然他自身有着非常出色能力,但当跟这么多人进行对抗的时候,他最终结果也注定只能是失败这一条路。
其次,王安石这场大变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要知道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上行而下效,确保上层意志能够被下层的改革推行者完全接受,并且不存在误差执行。
至少至少,那也得是尽可能按照要求的标准来做,但王安石的变法可以说呈现的情况就是,王安石制定的变法准则,在下层执行上出现了非常大的误差,甚至南辕北辙。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身是为了减轻农民的农业负担,结果最后却变成了加大了农民的农业负担;至于保甲法之类的法令,更是让原本就疲惫的宋朝民力呈现出了更加衰弱的状态。那么王安石的反对派,自然就有理由去批评王安石的变法执行的有问题,实际上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给予他反对派的一份口实,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所以在王宽看来,自己岳父王安石的这场大变法,无论如何都是没有结果以及注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