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材料学界的喜事
在Arxiv网站上,关于空心碳球与硫单质混合复合材料的论文整体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虽然生物和化学这些偏向工科的领域,一个创新的想法并不是决定性的重要,因此学者们将论文投稿在Arxiv上占坑的热情,也远不如纯粹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这三个方向,但这种词条增长的趋势,还是直观地反映出了学术界的风向。
与此同时,通过专业的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也能明显的发现,最近关于空心碳球的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不过相比之下,这些成果并不具备HCS-1那样的开创性。
当然,也不排除各大研究机构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了更大的野心,把阶段性的成果压在手上没有发表,正秘而不宣地憋着大招。
想要来一个一鸣惊人!
别人是什么想法梁云不清楚,也不想去探究,反正图鉴已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给投了出去。
至于能否在材料学这个池塘中掀起他惊人巨浪,就要看学术界的学者们的反应了。
……
HCS-1诞生后的一个星期,在众人的努力之下,梁云他们顺利的解决了空心碳球的穿梭问题。
到这里,如果不算让HCS-1材料稳定量产的任务的话,梁云的任务基本上可是说得上的全部完成了。
尽管,他已经可以提前休假了,但是在没有解决HCS-1稳定量产问题,梁云还是得继续参加研究工作。
之前梁云和张清洋院士在实验室中制得HCS-1材料的方法,存在比较大的偶然性。
甚至在严格意义上来讲,HCS-1只是反应中的副产物,通过离心分离以及进一步提纯才得到。
哪怕不考虑HCS-1材料本身有限的工业应用前景,就冲着这低效的生产方法,也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
除非有人愿意为了一块锂电池支付数十万美元,并再花一笔不菲的费用去处理成堆的废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梁云他们必须要实现HCS-1材料能够稳定量产才行。
而促使HCS-1材料实现稳定量产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改进制备方式,压缩生产成本。另一条便是,改进材料本身。
有着HCS-1作为参考,沿着现有的思路继续研究下去,找到更合适与硫单质进行混合的HCS-2甚至是HCS-3并不是很难。
当然,一切都是在实现了HCS-1材料稳定量产的前提基础之上的。
……
高能科研院,101实验室。
看着一份份样品失败,张清洋眉头紧皱,叹了一口气,道:“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次成功,但是想要实现HCS-1的稳定量产,还是太难了。”
站在张清洋身旁的梁云,微笑着道:“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不是成功了一次了吗,相信很快就能够再一次成功的。”
“你小子,反倒过来安慰我了!”张清洋从梁云的话里听出了安慰的味道,原本紧皱眉头的脸,瞬间露出了笑容:“你说的对,既然我们已经成功过一次了,那么终究会迎来成功的。”
重拾心态后,一老一少又开始了HCS-1材料制造的改进工艺。
然而,HCS-1材料作为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本来就是处在新手保护期,本就是超前材料。
想要再进一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因此,进行了许多次的尝试之后,梁云和张清洋院士的实验都失败了。
他们俩人陷入了屡战屡败的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