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禹家是禹玄的儿子当家,禹玄在高丽不过是个县级官员,他儿子倒是进士出身,风华正茂。
被送到汴京的是禹玄的孙女,来的时候仅仅六岁,现在才七岁北册封为才人。
赵昉扶持禹家看上的不是他们父子的影响力,完全是因为他们并未忘了是宋人,父子两是第一批主动归附的,自然要厚待。
禹家那小不点就不是被当成玩物送来的,早早的就跟在赵盼儿身边当小宫女,应该说本来就是被内定的,长大后给赵昉当妃嫔的。
只是现在提早实现了而已,当然赵昉只是给她名份,没敢对她动手,不然非被赵盼儿打出屎来不可。
同样崔家女和杜家女赵昉也别碰,又不是没女人干嘛去犯罪呀。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一年过去了,熙宁九年的秋天,朝臣再次上书改年号,可把赵昉气坏了。
“朕都说了,熙宁的年号挺好的,为何你们死抓着那没成文的规定不放,什么不能超过太祖皇帝九年的年号……”
赵昉再一次跟大臣们吵起来,按照他的想法,是想学明朝那样,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就够了。
可大臣们不肯让步,一直叨叨着他这样干是对太祖不敬,就差指着他鼻子说不孝了。
气急败坏的赵昉,拍着扶手大声道:“从庆历新政到如今多少年了,祖宗之法改了多少,尔等心中没数吗?现在再提太祖爷,到底是朕不敬太祖,还是你们不敬?说啊!”
要退休的王尧臣满脸不解的问道:“陛下是觉的年号也要变法吗?可这完全没必要呀。”
他当然不解,这种事值得争吵吗,根本不需要呀,更改年号对皇帝没影响,对百官也没影响,更对天下百姓没任何影响才对呀。
赵昉看着这位老宰相,明白他说的有道理,可自己何尝没道理呀。
只好解释道:“诸卿都知道,年号不仅大宋在用,各个附属国用的也是我大宋的年号,如果一位天子只用一个年号,那对他们来说就简单明了,而且可以用年号直接来称呼天子,比如朕的年号是熙宁,那天下百姓就可以说自家皇上是熙宁皇帝,省的读书少的百姓,不知在位的是谁,只能指着汴京城说赵官家,可我大宋哪一位皇帝不是赵官家?”
“咦!这作用很好呀。”
原本对他怒目而视的群臣,好些个听到这话都惊讶起来,的确这个作用没人想到过。
比如有人不知道当今是谁坐天下,询问别人时,被问之人真不知该如何介绍自家皇帝,只能说当今是赵官家。
更详细一点就要说到先皇是谁,当今是先皇的第几子等等,麻烦至极。
如果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的话,那就简单多了,也不会不小心就成了大不敬。
见到反对者叛变了不少,朝堂上再没有统一反对自己后,赵昉再次开口道:“还有,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这样还能减少年号重复的问题,诸卿在更改年号时,是不是绞尽脑汁了?这些你们自己其实都知道,能省事为何一定要复杂化呢?”
这下更多人支持他了,年号重复大宋就曾经有过,还成为笑料,也因此让赵匡胤痛定思痛,明白一定要用文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