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昉这回答也让大家偷笑,这回被皇帝将一军了,看你如何狡辩。
可赵昉却不慌不忙的伸手入怀,掏出一大卷纸来,高高举起道:“臣考察天下食盐,发现杂质太多,而且价格昂贵,好的食盐只有井盐,然井盐产量太少,百姓根本吃不起,真正消耗大的只有海盐,但淋卤煎盐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而且浪费大量木材……今臣发明一种晒盐法,不仅效果极佳,而且能增加数倍乃至数十倍产量……”
“轰”的一声朝堂炸开,原本看热闹的大臣激动的纷纷大叫,很少人怀疑赵昉空口说白话,大部分人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赵祯这下也坐不住了,盐铁专卖乃朝廷国策,不仅是财税的问题,更是战略物资的大事。
人体是不能缺少盐分的,没吃盐是会死人的,后世人们感受不到,那是因为后世食盐产量足够。
只有那些拉稀脱水的人才能感受到,因为医生给你输液就是用生理盐水。
晒盐法一直到明朝才开始出现,但并不普及,因为晒盐要靠天,要是雨天太多就影响了产量。
这也是为何古代煮盐法一直用了几千年的原因,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海水能够制盐,但除了煮盐没别的办法。
当然煮盐并不是直接煮海水,海水含盐量太低了了,而是用海水淋土,不断的浇淋,留下含盐量多的卤水来煮。
这就是淋卤煎盐法,但这样的工艺杂质太多了,赵昉知道晒盐法,那是因为他上辈子是福建人。
海边长大的的,县城有一个乡镇叫盐田,原本就是以前晒盐的盐场,建国后废弃改为乡镇。
那些在当地生活的人,祖祖辈辈都是盐场的晒盐工,老一辈口耳相传的如何晒盐,如何精炼他小时候听了一耳朵。
以前不拿出来一来是年纪小,二来这是一项大变革,关系到方方面面,不是你一句话就能让大家接受的。
现在不一样了,庆历新政实行这些年,大宋上下都已经接受出现新的事务,加上他的才能在这几年展现,大家也不会质疑他了。
拿到他写的详细材料,如何开田、如何引水,几道工序等等细则,赵祯看的眉飞色舞,可把群臣急坏了。
终于等他看完递给宰相,晏殊一点不客气的一把抓过去,几颗脑袋立刻聚在他身后,伸长脖子看着。
“层层加卤……浓度达到后关闭引水渠……日晒风干就能出盐……”
“后面!快看后面,晏相你也太慢了。”
被人催促的晏殊这会儿也不生气,丝毫没觉得人家不礼貌,终于看完了,抬头两眼发光的看向赵昉。
“此法可行乎?”
赵昉看着他眼巴巴的模样,郑重的点头道:“可行!”
得到他肯定的晏殊,马上转身对着赵祯拱手道:“臣请陛下下旨,请从京东东路开始围田,若是可行马上扩展到两浙路、福建路、广南路,如此我大宋再不缺盐!”
赵祯点头示意道:“可!”
群臣顿时欢呼起来,京东东路是后世的山东,看得出晏殊很有计较,既然是晒盐,那么山东肯定比福建浙江更好,因为山东日照更充足,雨水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