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的《两都赋》中写道“学校林立,痒序盈门”,说的正是东汉时期的教育盛况。
后人看三国演义时难道不觉奇怪,杀猪的张飞有文化,当逃犯的关羽读春秋,其实正是因为他们都读过书,至少启蒙过会认字。
“若只是启蒙,倒也可行,乡村聚族而居,朝廷只要提供一位启蒙老师的俸禄,其余的可由他们自己提供,无非是学舍和笔墨纸砚罢了。”
范仲淹接着同意道,财神爷王尧臣想了想道:“也对,魏王普及了活字印刷,书籍已经不成问题,可以大批量的印刷,孩子学习也用不上上好的文房之物,能写字就行。”
这话说的大家热烈起来,纷纷出谋划策补充细则,很快就把这事定下来。
当然赵昉想要印刷启蒙书籍赚钱的梦想也破灭了,晏殊直接大手一挥,宣布由工部负责印刷书籍,免费提供给乡村各学校。
而且这老头也不是好人,笑呵呵的说此盛举,怎么能不号召富人们捐钱呢,这是给他们机会流芳百世啊。
不知道他能让多少人愿意捐钱,但赵昉知道肯定有人的,而且还不少。
大宋崇文可不仅是朝廷,民间风气如此,谈及教育福泽子孙的,不少人都愿意出钱出力。
“三冗问题,魏王解决了两个,虽然不是彻底解决,但的确能减轻不少,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的,要不魏王再说说?”
晏殊好似很虚心求教般的说道,赵昉看他那样就明白这老头蔫坏,就想着掏空自己,让他自己省事些。
“冗费这事吧……”
赵昉沉吟一下看向众人,郑重行了一礼后开口说:“请诸公同意,废除公使钱制度!”
“什么?”
“不可!”
“胡闹!”
一连数声,有惊异有愤怒,甚至有人呵斥出来,一个个斗鸡似的瞪着赵昉,唯有王尧臣不语。
等到大家住口,欧阳修问道:“大王可知公使钱对士大夫意味着什么?”
赵昉撇嘴道:“小王知道,诸公认为朝廷给公使钱,是善待士大夫,有春秋养士之遗风。”
“那魏王还要废除之?”
“为何不能?”
赵昉大声问道,并反驳说:“大宋对待士大夫难道还不够好?雄汉盛唐何者比的上我大宋?”
一连两问,众人无言以对,眼神闪烁不敢跟他对视。
赵昉看了看他们并未停止,继续说道:“九品十八级官职,宰执大臣年奉折合白银三千六百两,最小的从九品官员年俸一百两,五口之家的平民,一年二十两银子就够生活了,这还不算朝廷给诸位的年节恩赏,各项职务虚职的补贴,大家扪心自问,没有公使钱,大宋亏待了士大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