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陈刘如常地从睡梦中醒来,开始为他挚爱的爷爷精心准备早餐。今天,他选择烹饪一道营养丰富、口感清甜的龙骨玉米虫草花汤,以简朴而美味的方式,表达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首先,陈刘从冰箱里取出事先购买的优质龙骨,将其剁成适口的小块,以便熬制过程中更好地释放骨髓中的精华。接着,他挑选了两根饱满且汁液丰富的甜玉米,按照约三四公分的高度,细心地将玉米切成块状,或者对半对半再对半地剖开,确保每一部分都能在炖煮过程中充分释放其甘甜滋味。虫草花是这道汤品的点睛之笔,陈刘精准地抓取了一小把,用量严格控制在2克至3克之间,既保证了营养价值,又避免了味道过于浓重。他将虫草花在水中轻轻清洗并短暂浸泡,使其恢复原有的色泽与弹性。同时,他切下五片生姜备用,为汤底增添一丝温润的辛辣气息。
为了去除龙骨中的杂质与腥味,陈刘将其放入沸水中进行焯水处理。随后,他将焯好水的龙骨、切好的玉米、泡发的虫草花以及姜片一同放入高压锅或电饭锅中。他加入足以没过食材的清水,再调入适量的食盐与约4至5克料酒,轻轻搅拌,让各种食材在预热的过程中初步交融,吸收彼此的味道。盖上锅盖,陈刘设定炖煮时间为30至40分钟。如果希望更快些,也可以缩短至25分钟至半小时。
这段时间内,龙骨的鲜香、玉米的甘甜、虫草花的滋养以及姜片的微辛将相互融合,形成一道清甜滋润、香气四溢的汤品。待炖煮完毕,只需撒上少许味精提鲜,即可大功告成。与此同时,陈刘并未闲着。他熟练地洗米、淘米,然后将米粒放入电饭锅,一键启动煮饭功能。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伴随着厨房里飘出的阵阵诱人香气,陈刘心情愉快地哼起了小曲。时针指向6点40分,陈刘的回笼觉时间到了。
此刻,龙骨玉米虫草花汤已炖得恰到好处,米饭也在电饭锅中欢快地跳跃着。他满意地看着这一切,安心地回到卧室,享受片刻的回笼觉,等待爷爷起床后品尝他用心烹制的早餐。这就是陈刘在外打拼的日子里,用简单食材烹饪美食、勤俭持家的生活智慧,也是他对爷爷拳拳孝心的日常体现。
今日陈刘肩负着重要的相亲任务,深知唯有充足的睡眠才能确保自己神采奕奕,与对方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然而,天不遂人愿,正当他急需补充睡眠之际,爷爷的身影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行动利落,陈刘迈进房门,瞬即转身离去,楼下紧接着传来爷爷的呼唤:“刘仔,快去后山的水池查看一番,是否出现断流问题。刚才我如厕时,明显感到马桶冲水力度减弱,恐怕与水源状况有关。”陈刘心中无奈,深知此刻每一刻的休息都无比珍贵,但面对爷爷的嘱托又难以推辞。那座隐匿于翠竹丛中的红砖蓄水池,是家中生活用水的源泉,尽管心有不甘,陈刘还是强打精神,决定先解决家中的用水问题,再设法补足睡眠,以最佳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相亲之约。
陈刘家的蓄水池深藏于青翠竹林之中,那并非一座庞然大物,却承载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与期望。当年,父亲与母亲携手并肩,一铲一铲挖掘出这片土地,再以红砖精心堆砌而成。这座看似小巧的水池,实则规模适中,占地不大不小,足以满足一家人数月的生活用水需求。细观其构造,水池约有一米六的高度,宽四米,长七米,其内部容积只需遵循基本的几何计算原则,即底面积乘以高即可得出。陈刘心中暗忖,如此简单的算术题目,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是,他暂时按下心中的困倦与不悦,决定尽快前往后山,查明水池情况,确保家中供水无虞,为接下来的相亲做好万全准备。
陈刘趿拉着拖鞋,步履匆匆地直奔竹林深处的蓄水池而去。抵达后,他凝神注视着水龙头,果不其然,那涓涓细流比平日明显减弱了许多。他心生疑惑:莫非是近两个月雨水稀少所致?亦或是源头的山泉已然枯竭,不再有充足的水源涌出?尽管家中尚有备用水井作为应急,但那井水主要是应对特殊情况,平日里的生活饮用水,他们更倾向于取自这免费的山泉水。尽管将山泉水用电机抽至楼顶水塔储存会增加电费开支,但相比购买饮用水,这样的方式无疑更为经济实惠。视线转向水池下方的出水管口,陈刘赫然发现管口处竟缠绕着一团树渣纤维,严重影响了水流。他立即找来一根长棍,小心翼翼地探入管口,试图清理堵塞物。当那团足以阻断水流的纤维渣子被挑出水面时,陈刘不由得怒火中烧。“哪个缺德鬼干的好事,故意扔这破玩意儿堵我水池?”他愤愤然低咒道。尽管心中愤慨,陈刘在查明缺水原因后,却并未将此事如实告知爷爷,而是选择了另一种较为缓和的说法。他深知,邻里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些许小事若能忍让则忍,不必过于计较,以免影响和谐共处的氛围。如此,他选择将这份不快默默咽下,维护了与邻里的和睦关系。
“您放心,泉眼应该不至于完全干涸,也许只是近期降雨偏少,导致水流量有所减小。”陈刘斟酌着言辞,避开了树渣堵塞一事,“不过您看,现下这水量虽不如往常丰沛,但对我们日常使用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水池里尚存不少水,无需过分担忧。”他心中暗忖,树渣之事暂且按下不提,无确凿证据指认何人所为,若贸然张扬,恐伤及邻里和谐。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购置一套太阳能监控设备,悄然安置在隐蔽处,以便随时监测蓄水池周边动态,一旦再有类似恶作剧发生,定能迅速锁定嫌疑人。此刻,陈刘脑中已浮现出几个嫌疑较大的人物,但是否真有其事,还需监控到手后再作定夺。“您说得对,的确该找个时间进山详细查看一下水管状况。”陈刘附和着爷爷的建议,“前几日我也瞧见有人在附近晃悠,似乎有意靠近水管。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前咱家就曾遭遇过类似的蓄意破坏,不得不防。”一席话听得他心头五味杂陈,“唉,这世道复杂得很,各色人等皆有,难保个个存善念、行正道。咱们自家得多个心眼,遇事多留几分警惕,您说是吧?”语毕,陈刘便转身离去,心中盘算着尽快落实监控事宜,以保家中水源安全无虞。别等到没水的时候你就哭!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很多人巴不得你不好,毕竟人也是一种善妒的动物!
时移世易,陈刘家虽已不再是旧时独掌家族大权的格局,但作为陈氏宗族的核心力量,其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如今,陈家分支繁茂,各自奋力发展,有的甚至超越了主家的活力与成就。尽管如此,陈刘这一脉仍被视为家族的脊梁,祠堂中的大事小情,众人仍习惯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们在家族中的话语权无可动摇。现任村长也是在他们的支持下走马上任的,足见陈刘家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犹存。面对家族内部暗流涌动的离心倾向,老一辈们并非毫无察觉,只是有些人尚未敢公然表露。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陈刘家始终坚守着对家族的责任与担当,努力维系着宗族的团结与和睦。“知道了,爷爷。今天如果有空,我会抽时间进山查看水管的。”陈刘应声道,同时想起昨天答应了大姨去相亲的事,“对了,我得先补个觉,您也知道,昨晚忙活到挺晚。午饭和药我都准备好了,您记得按时吃啊。”他迅速返回卧室,躺上床便进入了短暂却深沉的梦境。直至大姨的电话铃声唤醒他,提醒他为即将到来的相亲做好准备。大姨体贴入微,连相亲所需的手信都已帮他备齐,这样的关怀令陈刘倍感温暖。他深知,若父母仍在,这一切琐碎之事定会由他们操持妥当。如今,唯有大姨一家不遗余力地关照着他与爷爷的生活,这份深情厚谊让陈刘心中充满感激。
在这个陈家村里,有时宗亲间的纽带竟显得脆弱,反而不如与一些并无血缘关联的原住民之间的情谊深厚。就如大姨一家,他们与陈家老爷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源于一段跨越时代的深厚缘分。据祖父所述,当年父母为避战火,举全族人逃至这片陌生的土地。那时,大姨的祖父正是此地的一名猎户,生活在这片尚无正式村名、居民多以狩猎为生的荒僻之地。这里的猎户们大多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更不必提识字或拥有姓氏。陈家的到来,如同春风拂过冻土,为这片沉寂的山林带来了生机。他们与当地猎户通婚融合,不仅赋予了这些人以姓氏,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文明的种子。在陈家的引领下,村落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学习文字,开展农耕,生活日益安定。战乱平息后,陈家审时度势,为了家族的长远发展,鼓励族人外出经商,以此开枝散叶,壮大势力。未曾想,这一决策犹如撬动了巨石,引发连锁反应,陈家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族人足迹遍布各地,生意越做越大,使得陈家村乃至整个家族声名远播,繁荣昌盛。大姨一家,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与陈家一同经历了从荒芜走向兴盛的过程,这份共同的记忆与经历,让两家的情谊超越了血缘,愈发紧密而真挚。即便岁月流转,人事更迭,大姨一家始终如亲人般陪伴在陈家身边,无论风雨,始终守望相助。这份深情厚谊,恰似那深深扎根于土壤的古树,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成为陈家村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
战乱尘埃落定,历史碎片亟待拾遗。老一辈人心系根脉,遍寻先人墓园,无奈仅觅得零星遗迹,完整记录尚付阙如。扩建祠堂之议,萦绕心头,承载着对家族过往的深深追忆与未来延续的殷切期许。
“片刻即至。”我向大姨许诺道。转身步入衣帽间,披挂昨日精心挑选的正装。平素工作环境宽松,休闲服饰早已成为日常标签,如今身着正装,顿感拘束。然为应对接踵而至的相亲宴,不得不暂敛随意,力求以翩翩风度示人。诚然,优雅永不过时,恰如其分的装扮,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亦是对自身形象的精致打磨。大姨府邸,三层小楼巍然矗立,原是土屋翻新,借政府补贴之力,既省却巨额土地成本,又赋予乡村建筑崭新风貌。此等改造之风盛行乡里,一栋栋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悄然改写着村庄的天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