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克里格死亡兵团的炮兵则可以延伸射击,继续杀伤奥地利克罗地亚军团的士兵!
这不能怪奥地利克罗地亚军团的炮兵太过业余,他们压根没有遇到过正面会战中,只摆出一条单薄战列线横队就往前进攻的部队。
这种进攻模式往往连敌军的一轮骑兵冲锋都扛不住就被凿穿了……
横队战列线本来就单薄到只有三四排,后面还没有纵深,那不就是骑兵眼里的靶子么?
就算是步兵对冲,也会被纵深更多的敌军一波波打垮。
因此,除了业余的民兵部队外,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国家的正规军正面会战中,只列出来一条细细的横队方阵来。
然而,奥地利炮兵又不能干瞪眼,他们不想误伤友军,最后只能选择朝着双方即将接触的战线后方空地打空炮。
本质上,奥地利炮兵是想瞄准克里格死亡兵团炮兵阵地射击的,但无奈你双方炮兵阵地距离太远了,而且炮兵阵地不光有防备实心炮弹的跑垒防护,还不像战列线的步兵那么密集好打。
再加上距离过远的问题,奥地利炮兵基本上就是在放空炮。
当然,放空炮也是有好处的,只要己方火炮一直在开火,就能给己方步兵提供士气加成。
在本就士气不多的奥地利克罗地亚军团线列步兵中,这种士气加成还是很有效的。
训练有素的奥地利克罗地亚军团的第一道战列线,在抵近到距离大概五十步的时候才全体停下脚步。
紧接着,就是后面第二道第三道战列线跟着停下脚步。
每一条战列线之间都要保持一个大空挡的距离,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前面的战列线被打崩,连带着把后面的战列线带着崩溃引发连锁效应。
在军官的口令下,军乐手的鼓点陡然变幻,节奏急促起来。
其实,在糟杂的环境里,一个线列方阵的士兵并不能所有人都听见军官的口令,哪怕军官个个都是大嗓门也不够用……
这时候,军乐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停止前进、举枪瞄准、开火射击等等简单口令,都有军乐手对应的鼓点节奏,士兵们听不见口令还听不到鼓点么?
可以说,军乐手保障了战场上口令传达的及时性,毕竟炮声实在是太响了。
除此之外,由于机械式训练的缘故,士兵们听到鼓点节奏变幻,哪怕脑子没反应过来,肌肉记忆也会让他们按照鼓点节奏去变幻。
这就是为何排队枪毙时代,明明士气低迷的军队,在战场上却能整齐划一停下脚步,举枪射击的根本原因。
机械式训练带来的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几乎可以完全忽视士气不足带来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