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为国守财的士大夫
皇帝何故造反?
刘湛看着王安石欲言又止的神情,不禁在心里给他加了一句吐槽。
建公社,练禁军,用暴力保障土地的获取,这和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做的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还是皇帝带头做的!
但人家赵顼赵官家也有话说啊。
你们士大夫兼并土地的时候说的好,“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缓急盗贼窃发,边境骚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为国守财,输纳救急,说得多么悦耳。
只可惜澶渊之盟的时候,没有士大夫输财;也遗憾定川寨之战的时候,没有士大夫救急。
只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临战而军饷不齐,号响而兵心涣散。
国家财富不是藏于民间,而是藏于士大夫。这仗要不要打,能不能打,当地百姓说了没用,临阵将领说了没用,东京城里的皇帝说了也没用。
谁说了有用?为国守财的士大夫说了算。
所以史书上会记载,宋神宗和王韶花费了巨大精力实现的河湟开边,被司马光一纸要送还西夏,理由是守边和打仗都要花钱,这花的都是士大夫的钱呐,就是可耻的浪费!
司马光说,应该把大宋的整个西北地区都给西夏,省下一大笔军费,再从军费里面拿出一部分出来议和,把岁币的数量再加一加,又能有一百年太平。
这么离谱的提议,竟然得到了很多的旧党的支持,文彦博高举双手赞同,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和苏轼的弟弟苏辙,虽然不赞同放弃大西北,但也赞同“尽以向者王师所得土地还赐夏国”。
大宋被后世称为大怂,不是刀锋不利,是打赢了还要下跪!
反正骂名由皇帝来背,美名都是士大夫的,君不见后世总有人说,恨不能生在北宋,身为大宋士大夫,岂不是生活美滋滋?
王安石对这群人还有抱有幻想,只想用党争来解决问题。
宋神宗跟着王安石犹犹豫豫,最后也是忧愤而终。
刘湛重活一世,岂能再和这群怂货虚与委蛇?你们不敢打辽夏,以后就敢打皇家公社吗?
要不是阴差阳差进了东京城,对皇帝和王安石的印象还不错。按穿越者的老路子,刘湛早就应该找个地方大举反旗了!
当然,这事刘湛也就想想,键盘侠是这样的,鸡都没有杀过,却总敢动不动说要造反灭国。
但没能力造反,不代表刘湛没能力搞事。
现在离间皇帝和士大夫的皇家公社出现了,王安石又要站哪一边呢?
王安石哪边也不想站,他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对着赵顼和刘湛说道。
“皇家公社之举,能利百姓,却是大宋分裂之始。臣知官家已被刘伯汝所言打动,只请官家三思而后行,兼听则明,多问问各方意见方可施行。”
赵顼连连保证。
王安石叹了口气,又对刘湛说道。
“伯汝性如烈火,对士大夫又多有恶意,何不去地方上见识一番?我不知伯汝在登州受了何等冤屈,只是想告诉伯汝,士大夫或有兼并之举,但亦有君子之德。”
“方向不对,越努力就越错,士大夫道德水平普遍较高,但并不代表他们做的坏事影响小。”
刘湛和王安石一样执拗,不过也知道王安石是为自己好,想了想拱手说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明白临川先生的意思了,若有机会,我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地方上看看真实的大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安石品了品这两句诗,笑道:“都说伯汝不学无术,不通诗词,这两句诗却饱含哲理,直指心性。
陛下和伯汝想做就去做吧,皇家公社与臣之新法并无冲突,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最后也是殊途同归。
臣先告退。”
王安石行礼离去,赵顼连忙起身,又让童驹亲自送王安石出宫,看王安石出了篷帐,才回过头来看刘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