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朱棣以什么理由问罪。
重要的,是问罪本身!
然而,朱棣根本不给他们反应的机会,继续道:
“既然,朕的儿子体谅朕的难处。”
“朕也不能亏了儿子。”
顿了顿,命令道:“所有施工材料,全部从山东购买。”
“这一点,”朱棣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由户部全权负责。”
“记住,今天就要算清楚所有费用。”
“然后,将银子运送过去。”
说着,还给自己找了一个蹩脚的理由:“朕,希望能早点见到大明新的铁甲舰队。”
这一套说法整下来,几乎无懈可击。
毕竟,朱棣一直对造船事业很看重。
宝船就是他批准的嘛。
朱棣很巧妙的营造了一幅父慈子孝的和谐画,借此掩盖背后的利益交换。
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但,官场中人,没毛病也能挑出毛病!
谁叫你不符合我的利益诉求?
这不,马上就有吏部尚书蹇义等人表示反对。
“陛下,臣认为,采购不应在山东。”
“山东富裕,百姓丰衣足食,采购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微乎其微。”
“但云南就不一样了。”
“那里铁矿石等资源丰富,加上百姓贫弱,若是在此地采购,必将带动当地经济。”
“老百姓能有口饭吃。”
“一举两得。”
有理有据,说的滴水不漏。
一些御史纷纷响应。
大臣们皱眉。
心想蹇义不是太子党嘛,怎么攻击同是太子党的秦王?
内部矛盾?
又或者,投向云南的汉王了?
众人在心里猜测。
他们一向以屁股揣测行为。
在哪一派说哪一派的话。
事实证明,这条规则没毛病。
蹇义确实转而投靠了云南的汉王。
或许相当部分人会纳闷,好好的太子党不做。
为一个已经就藩的藩王卖命,是不是傻?!
其实,他一点都不傻。
反而自以为很聪明!
要知道,他可是和朱高彻结仇了!
同为太子党,每个人地位不一样。
朱高彻,那是太子党第一干将。
他蹇义,老三老四都勉强。
若是太子登基,将来朱高彻必然发难。
到时候,太子会偏向谁呢?
不言而喻。
为了身家性命,不得不如此啊!
拼一把,也许成了呢!
但是,他的行为,成功的引起了朱棣的不满和警惕。
一是自己的意见遭到阻挠。
二是远在云南的老二,还能遥控朝局?
细丝极恐。
但是,他身为皇帝,自然不会亲自下场和大臣争辩。
自有人表示反对:
“臣认为,蹇义大人此话有差。”
“我大明以孝治天下,秦王殿下此举,充分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而陛下,以同等的体桖,勉励秦王。”
“父慈子孝,若是全天下的人都学习之,岂不是天下太平?”
“云南贫苦不差,但,朝廷完全能以其他方式帮助。”
“有此两点,臣认为,蹇义大人说的有差。”
其他太子党成员纷纷表示赞成。
而朱棣,根本不看蹇义,当即准奏。
“说得好!”
“就这样办!”
一锤定音。
蹇义只好返回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