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取名大宁造船厂。
至于为何没用大明,因为宁比明的字画少,又少又好记,丝毫没有造反的想法。
除了炼铁厂,造船厂,朱橚还兴建了兵工厂,位置和炼铁厂没多远,为朱橚的军队生产各种各样的武器。
不过现在,他们正全力以赴,生产战船需要的床弩、拍杆等武器。
不过现在让朱橚苦恼的是,炼铁厂人口不够,导致发展缓慢,铁产量极低。
于是朱橚此时没有办法,立马拥有大炮,火枪,火药等热武器。
只能用根据诸葛连弩改装的床弩,装备战船。
此时大明的战船,排水量在100吨到150吨之间。
长度在20到30米,宽约4.5到6米。
适合内河作战,但不适合外海。
而朱橚选择的战船,规格要大。
再加上,宁岛周围都是海。
要知道宁岛周边都是海,海的力量比内河大多了。
所以,朱橚生产时,直接选择排水量200吨的五百料战船。
战船长45米,宽10米,深5米。
排水量在220吨左右。
动力有浆、水轮以及帆组成。
机动性非常方便。
最多能容纳200名官兵。
战船两侧,分别有12根巨大的拍杆。
近距离作战时,拍杆的杀伤力极强。
除了拍杆,战船还装有22架可360度旋转的床弩。
弩箭长度为1.6米。
朱橚让工程师和设计师,拆解诸葛连弩,仿制了床弩。
诸葛连弩可以连发五支弩箭。
床弩可以连发三支。
虽然数量少,装填时间长。
但是床弩的弩箭杀伤力大,有效射程达到了120米。
能一箭射穿两米后的土墙。
若不是床弩重量太大,朱橚都想在每艘战船仿制50架床弩。
这样战船的杀伤力更大了。
战船是混合动力,有木浆、风帆和水轮。
既可以用士兵划桨,驱动战船。
又可以借助风帆。
同时也可以通过海水极大水轮,促使战船移动。
混合动力下,战船速度极快。
总而言之,这样的战船,朱橚还是满意的。
造船厂完工后,造船工人马上进厂,开始生产。
造厂工人,则在规划师和工程师的带领下,前往下一个地点,兴建第二个造船厂。
依照现在造船厂工人的数量,每个造船厂每个月能生产排水量200吨的战船,24艘。
所以当短短的一个月过去后,24艘战船停放在港口,显得威风凛凛。
站在岸边,看着战船,朱橚别提有多激动了。
不过转了一圈,朱橚感觉少点什么。
看到巨大的床弩上面闪着冷光的弩箭,朱橚明白少些什么了。
少士兵!
于是,朱橚看看自己的黄金,经过这些日子的积攒。
他有两黄金。
于是兑换了2400名水师,和24名将领。
平均安置在24艘战船上。
等到官兵都上了战船后,朱橚也登了最前面的一艘。
开始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缓缓举起右手。
在身边美女亦菲的陪伴下,和四名护卫的保护下,向着星辰大海,迈出了第一步。
24艘战船,两千多名水师,在朱橚一声令下,朝着大海前进。
朱橚是试试战船的质量,看看能否纵横宁岛周边。
另外,他也想试一下,能否用战船捕鱼。
现在宁岛人口激增,口粮成了最大的问题。
田地的粮食,还未成熟。
粮食来源只能从宁岛原先存粮,还有山中猎物解决。
但是六万多人口,每日消耗极大。
口粮和猎物,很难跟得上朱橚的发展。
于是,他把目光对准了太平洋。
海洋广阔,有无数生物生活其中。
如果能够出海打鱼,朱橚再也不用担心口粮的问题。
反而能够大力发展。
事实上,朱橚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世界的海洋生物,还有很多。
大明周边,涉足海洋打鱼的国家没有几个。
都是在沿海边缘折腾,后期以捕杀海豚为名的东桑。
现在仅仅是个岛国,内部混乱不堪,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涉足大海。
这就给了朱橚机会。
况且,现在他有24艘战船,两千多名全身武装的士兵。
如果这样一个水师,都无法在海洋捕鱼的话。
如果这样都做不到,啥也不用说了,回家当个闲散王爷罢了。
……
就在朱橚向着大海,打算检验自己战船质量的时候。
蓝玉和龟田利也出发了。
龟田利是个老油条了,这片海域他生活了十几年。
那个地方有个小岛,小岛上有几个洞穴,他都一清二楚。
更别说航线这种问题了,可以说,闭着眼睛他都知道宁岛的方向。
这些前往宁岛,他可谓全岛出动。
他盘踞的小岛,只留下十几个倭寇看守。
剩下的数百名倭寇,乘坐快船前往宁岛。
快船造型狭长,有一个船帆,每艘船能做50名倭寇
他之所以选择快船,没有用战船,除了战船数量少之外。
也和他的计划有关,他想借助快船便捷的急速,快速快回。
带这么多人也和宁岛有关,他知道宁岛面积大,人少。
若是周王藏起来,他需要打量人手搜寻。
不管怎么说,这时龟田利是有着雄心万丈的。
一切都是为了回国,当人上人,他再也不想流浪大海了。
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蓝玉,蓝玉的目的要简单一些。
他只想打仗。以前都是在陆地上打,这次缓缓打法。
但是没想到一出海,到了大海,所有的一切都刷新他的认知。
也打破了他的幻想。
首先就是大海的风浪,大海就像女人,说变脸就变脸,而且来势凶猛。
丝毫不像内河那般温顺,就算蓝玉出发前有了准备,还是被打的措手不及。
在巨大的海浪面前,大明水师乘坐的四百料战船,犹如海上浮萍。
船上的士兵,根本难以立足,好在水师训练有素,接受能力极强。
等到蓝玉等人好不容易适应了大海的凶险后,又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