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之尊之太上玄德

第一百零九章 敞开心扉

第111章 敞开心扉

顾小桑用手指了指身后那扇花纹奇特怪异的石门,伴随着她的话语落下,门后面仿佛有事物在膨胀,咚咚咚,咚咚咚,不停冲撞着大门。

见此情状,孟奇下意识看向夏启,夏启微微摇头,示意他不要冲动冒进:“那这里谁是那个有缘之人?”

“谁知道呢?嘻嘻。”顾小桑眸光流转,忽然狐疑的扫了三人一眼,“从见到你们第一眼起,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你们中有谁也和我一样有这种印象吗?”

“我好像的确在哪里见过你。”被顾小桑那略带魅惑的眼神撩到,孟奇因为最近频繁修炼“断清净”导致不太稳定的心境突然一阵波动,下意识便脱口而出。

话刚说完,他就回过神来,并感到一阵后怕,后背也冒出一层白毛细汗:

自己这是中了对方的魅功?怎么突然间就对她这么亲近了……还是说她的长相正好符合我的口味,与我修炼“断清净”时幻境里出现的美女相似,所以让我有所印象?

顾小桑闻言一愣,旋即微垂脑袋,脸泛薄红,掩盖住了眼底闪过的一抹真切疑惑:

“嘻嘻,看来伱就是我的有‘缘’人呐。”

她这话是什么意思?还没等孟奇细想,石门砰得炸开,汹涌魔气翻滚而出,将在场众人完全笼罩。

孟奇和顾小桑搭上话后,夏启就开启了安静吃瓜模式,期间自然也捕捉到了她精心掩饰下的那抹疑惑。

这让他心中一下子列举出了数个可能,但时间不等人,眼看石门释放的魔气即将临身,在这最后关头他最终还是选择靠向了齐正言那边,旋即整个人也被这股滔天魔威吞没。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自己这个主角保姆算是当到头了,希望这次轮回结束后孟奇人没事!

……………

齐正言猛地惊醒过来,手中长剑一横,摆出防御姿势。

“这是哪里?”他愕然看着四周,现自己正处于半荒漠之中,唯一的问题在于,砂砾非是灰色、黄色,全部漆黑深沉。

而天空之中也没有太阳,只有一轮暗红之月。

“这里是魔坟的内部,由魔主的部分残躯衍化而成的魔境,看来要想封印魔坟必须到达那处山峰峰顶才行。”

耳畔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齐正言谨慎地回头看去,夏启仰头看着远处的一座奇特的山峰,手中正掐着繁复的印诀:

“小心这里的魔气侵体,一旦被腐蚀身心,就会慢慢失去理智和人性,变得残忍好杀,最终彻底沦为魔气的傀儡。”

“我明白了。”齐正言心中一动,运转起了体内的“浑天宝鉴”,前两层“白云烟”与“玫霞荡”两种异相绕身,帮助他不断消弭着试图侵入体内的漆黑魔气。

初步克服了环境后,他也顺着夏启的目光望去,只见远处一座漆黑山峰磅礴屹立,夹杂暗红,一道巨大的紫色雷霆从天而降,将整座山峰完全定住,噼里啪啦闪个不停,仿佛化为了雷光海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