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奇说罢,打了个哈哈。
“好。”同心偶那一头,夏启答应下来,随后不再出声。
孟奇见状,主动挂断了通讯,只感觉心灵一阵活泼:
对不起了,玄悲师傅。
我不是苏子远。
我其实是孟奇。
但我承担此身因果,只要日后不亡于轮回和江湖之中,还会常来探望你的。
…………
天朗气清,湛蓝通透,浮云点缀,莲台山一派好风景。
山脚来往之人众多,形成了简陋的集市,上山要道入口立着一处牌坊,上书“莲台山”。
夏启一袭白衣,衣襟微飘,双手负后,悠然前行。
他并未化作“凌虚剑”大张旗鼓的上山表明来意,而是如同普通游客般,踏着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了半山亭。
真实界里的少林执天下武道牛耳,又是佛门禅宗,并未派弟子守于山脚,以示山林非其独占,故而后山深处常有外景强者捕捉毒物练功,而前山亦时有游人,更不绝柴夫、猎人和采药者的出入,他们只是在半山亭派了两名弟子,主要通报客人来临,让知客迎接。
直到过了半山亭,靠近本院所在,才会有执事僧巡逻,谢绝闲杂人等更进一步。
半山亭内,有石桌石椅石碑,前两者供访客休息,后者屹立边缘,用蝇头小字刻着少林第六代祖师元空神僧手书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石碑。
石碑面向深谷,每一字各持一相,诸相非相,乃见清净。
此时,亭内站着的不是武僧院普通的灰袍弟子,而是两名着黄色僧袍的知客僧,他们看到山路上缓慢行来一位白衣胜雪的年轻游客,背负双手,意态悠闲。
等夏启步入亭后,这俩知客僧便双手合十,低宣佛号:“阿弥陀佛,方丈请施主入寺。”
“还请两位法师稍等片刻,待在下一观此碑后,便随二位过去。”夏启微笑还礼。
“施主请便。”知客僧单手竖起,安静退至一边。
夏启微微颔首,负手立于碑前,品读着字里行间蕴含的禅意韵味,心神宁静。
“如是我闻……”
这一排排小字看似密密麻麻,但若细读,毫无眼花缭乱之感,每一个字都挥洒如意,自成一格,毫无重复,仿佛各持一相,以证诸相非相,禅意隽永,不愧是常有罗汉、大罗汉镇寺的佛门圣地。
与此同时,这两名知客僧也陪在夏启旁边,悄然打量起他。
只见对方白衣洒然,衣襟微动,背负双手,品读佛经,说不出的气定神闲,道不尽的渊渟岳峙,配上他那副俊美出尘的面容,又有一种难描难述的风姿扑面而来。
宛如谪仙临凡,令人见之忘俗!
片刻工夫后,夏启结束了感悟,也不耽误,这之后便由他们引着登上山道,朝着少林山门而去。
夏启洒然前行,没过多久,已是看到了黄墙黑瓦,看到了暗红大门,一如在轮回世界中初见。
但现在,两扇大门完全打开,让人能直接看到后面的广场和宝殿,门外立着一群披红色袈裟的高僧,为首者手持九环锡杖,两条白眉长出脸庞垂下,容貌清癯,脸藏淡金之色,正是空闻方丈。
站在他身后那名丰神俊朗,气质忧郁的中年和尚正是孟奇师父玄悲,左右两侧则是达摩院首座无妄、菩提院首座无思,其余少林高僧除了少数几位闭关,只得空慧镇守藏经阁、舍利塔等地,未曾前来。
这是少林最隆重的礼节:
大门全开,方丈亲迎,首座尽随。
这往往只用来迎接最尊贵的客人,除了昔年几位法身亲至时有过这种场面外,从未有类似情况。
如此盛遇让夏启都有点惊讶,随即反应过来,拱了拱手:
“方丈如此礼遇,晚辈受宠若惊。”
“阿弥陀佛,是老衲有失远迎才是。”空闻单手竖起。
寒暄了几句后,空闻方丈和其他少林高僧便引着夏启入寺,路过几座禅院和广场,然后听到了武僧哼哈之声,他们在远处练习罗汉拳,姿态或正规或丑陋,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