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日不落

第四十八章 归安平

交谈完毕,郑芝龙又叮嘱了一嘴,郑森咽了口唾沫,点头称是。

许是看出了郑森的不甘,郑芝龙嘴角蠕动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邺山上热闹了月余,前来参加岭南大会的士子到齐之后拢共有三百二十多人,这还是去掉了那些因为路程较远没有前来的人,由此可见邺山士子的人脉。

在邺山盘桓了几日,临近九月初一,邺山下的码头,人潮涌动。

“郑家巨舰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尔不凡!”

“嘶!让我数一数,足足三十六门巨炮,比之西洋大船亦不遑多让!”

“诸位社兄学弟,大家小心上船,千万小心!”

码头上,人头攒动,为了将这数百人运到安平,郑芝龙出动了他的座舰从安平驶来,这是一艘模仿西洋船型建造的海船,因为体型庞大装载火炮也是郑氏舰队中最多,所以成为郑芝龙战舰,是当年郑芝龙与荷兰人接触交手后吸取经验建造的。

郑芝龙这样做未尝没有在诸多士子面前彰显郑氏实力,达到宣传目的的想法。

而这诸多士子,也基本对船只不甚了解,对欧洲的船更是依靠传闻戏说了。

见着郑芝龙的座舰自然直呼巨舰,而郑森见到此幕,只觉得有些悲凉。

郑芝龙的座舰都只不过是装载三十六门火炮极限不过四五十门的海船,在同时代和英国的四级战列舰相比都略有不足,何况其他船只?

也就是来到东亚的欧洲人都是贸易公司,他们的船只普遍是欧洲的老旧型号,且以赚钱为目的,装备火炮不多,更多的空间去用来装货了,最致命的是数量少得可怜。

不然,郑氏能否维持东亚海上霸主的地位就是个问题了。

当然,如果郑芝龙舍得花钱造船,还是能稳住地位的,甚至能进军南洋将南洋也划为郑氏的势力范围。

不过只是想想,他就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抛之脑后了。

福船广大,这艘郑芝龙的座舰更是雄伟,至少在东亚这片区域或者说亚洲没有比这更大的船只了,装个三五百人不成问题。

邺山到安平,百五十里的海路,福船走的时候近海风浪不大,速度也就那么回事,一日顺风而至安平,郑芝龙带着郑森黄道周等人先去拜见了黄氏,其余士子则一一由郑泰等人安排住所。

再度踏入这高门,郑森吐出一口气,穿越出这门几个月,他已经感到了明显的变化,身边这师父这些朋友即是自己的资源,有这些人他才能在郑氏说得上话。

“大寿既过,也应准备准备去台湾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我是吕布大善人
三国:我是吕布大善人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穿越成吕布的吕小布心中明白,一个人想成事,需顺应天下大势而为。于是,吕布凭借自己的武力,在乱世中劫富济贫,布施天下,仁义广播,百姓爱戴。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我吕布平生不好斗,唯好解斗,行善,讲道理。可你要是不和我讲道理,阻止吕某替天行道,那我就让你尝尝什么叫方天画戟吧!此身此武,天下无双,看我神威,
大干饭者
都穿越了,我还不能享受了
都穿越了,我还不能享受了
一次意外,主角穿越到了平行世界类似民国的世界,激活了系统。家里为上都第一富豪,本想好好享受。却不得不选择帮助受难的民族和国家。最后一步步影响世界的故事。
喜欢淡水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是一个着名的乱世,别看这段时间不长,可是这几十年里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其精彩程度一点都不比《三国演义》里边所描写的那些故事逊色。在这期间,盗贼横行、奸雄并起、战乱不止、朝代更迭不休,闹得一塌糊涂。五代前后一共53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国号改了五次,这五个国号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历史学家因为这五个名字前代都已经用过,担心会前后混乱,所以就给它们都加了一个“后”字,
大石山房主人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现代的屌丝李瑾意外穿越到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身上,本想以超越时代的知识和远见,改陈弊制,富国强兵,振兴中华,但因改革太过超前,不被百官理解,误认为奸臣。且看刘瑾如何游走于百官和正德皇帝之间,带领大明复兴,剿灭日朝,威震西洋,屹立世界之巅。
林星寒
三叔是刘邦
三叔是刘邦
两千年前,一个健身馆改变了大汉皇朝——一个热衷于打磨肌肉的黑道少年刘圣,穿越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大哥的儿子、刘邦的亲侄子刘信。不出意外的话,他会成为后来的“羹颉侯”。“羹颉侯”是个戏谑、嘲讽式的封号。史书记载,刘邦在未发迹前,经常呼朋唤友去寡嫂家蹭饭,寡嫂不胜其烦,故意敲打锅底表示“羹尽”,意思是连汤都没有了。刘邦觉得很丢面子。当皇帝后,分封同姓诸侯,唯独不分亲哥哥的儿子刘信。经“太上皇”劝说,才
红掌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