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铸剑师,柔骨媚兔借剑龙渊!

第17章 可怜的菊花关

“若是成功了,你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柄剑的主人了,对吗?”

听到这话,菊斗罗瞬间面色发白,浑身颤抖。

好家伙,这不是成了跟教皇冕下抢东西了吗?

这不是活脱脱找死?

“噗通”一声重新跪在地上,不断发出卑微的哀嚎:

“教皇冕下,我没有这个意思,我真的没有这个意思啊!!我知道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

“闭嘴!”比比东喝止了菊斗罗道歉的声音。

来到了七星龙渊的身边,微微皱了皱眉,魂力闪烁。

一滴鲜血从比比东洁白细嫩的指尖凝结而成。

轻轻一挤,这滴鲜血缓缓地落在了七星龙渊的剑身上。

但是,并没有直接被长剑吸收,而是直接滑落在了地上!

而黯淡无光的七星龙渊,并没有任何反应。

看到这一幕,比比东眼中的冷光更加明显了。

菊斗罗的身体也是颤抖地更加疯狂了。

他知道自己猜错了,但是他连忙补救,直接大喊道:

“教皇冕下,神器毕竟是神器,要不,您用心头血试试?”

“我TM用你的心头血试试!!!”比比东听到这话气的都直接爆粗口了。

直接捡起地上的七星龙渊,向着菊斗罗的脑袋砍了过去。

菊斗罗看到这一幕大惊失色,连忙高呼:“教皇大人饶命啊!!”

其实比比东并没有要真的杀了菊斗罗。

毕竟这剑现在没有任何威力,菊斗罗好歹也是封号斗罗。

但是!

比比东可是比菊斗罗更加强大的存在啊!

在她的手中,哪怕是一张纸,都能伤人!

可是,七星龙渊在没有白舟同意的情况下,那是绝对不能让别人使用它造成伤害的。

所以,就在七星龙渊的剑锋即将接触到菊斗罗的脖子的时候。

瞬间,一抹金光直接从剑柄的方向炸裂!

“啊——!”突如其来的金光。

比比东感受到了一种剧烈的痛苦从自己的手心当中传来。

直接将手中的七星龙渊给丢了出去。

“噔噔噔”连续后退了三步。

脸色有些发白,颤抖着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只见自己右手的皮肤竟然是已经龟裂,血流如注。

而有一种无形的气息,正在疯狂地向着自己的体内窜着,这股气息夹杂着可怕的杀伐之力,好像是剑气。

这种感觉,让她似乎响起了自己之前在山洞当中,让这柄剑一剑秒了的可怕感受。

以至于她飘身坐在了自己教皇的位子上,似乎是担心让菊斗罗和鬼斗罗看到自己有些颤抖的双腿。

那种死亡的感觉,她确实是不想再回忆,更不想再经历了。

她凭借着强大的魂力,将残留的剑气给驱赶了出去,好在这剑气只有一丝,否则的话,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此时的她已经确定了,自己带回来的这个绝对不是假货!

因为这剑气,她太熟悉了!

可是,为什么自己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呢?

尤其是在自己准备教训一下月关的时候,它还会反噬自己?

它不会真的已经被月关抢先认主了吧?

一时间,冰冷的眼眸缓缓地飘向了菊斗罗的方向。

……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