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废太子,开局贬为藩王
- 半年前赵桓穿越到这个历史不存在的大周王朝,成为了帝国的皇太子,本以为能从此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然后周帝一纸诏书却将其贬到了人人谈之变色的岭南。“你说这里是瘴疠之地,本王偏不信!”“你说这里的官员大多是无能之辈,在朝中混不下去才被贬至此,本王也不信!”一片莽莽的岭南,因为赵桓的到来,引起动了一场场风波......
- 声花落雨
![重生废太子,开局贬为藩王](/static/wap/nocover.jpg)
李世民对于侯君集的性格真的非常了解,正是因为他性子太傲,才要由自己严加打压,让他服从于北疆大局。
长孙无忌只是笑着劝了一句:“陛下既然知道他的性子,那就不要说得太过严厉了,也免得打击他的积极性。”
他只是泛泛相劝,具体李世民要怎么操作他是不会真的干预的,反正凭侯君集的胆子,也断然不敢记恨陛下的。
“好了,辅机啊,后方转运的单子,可都押在你和房玄龄的肩膀上了,此事万不可出岔子,在朝廷中的表现,重要性丝毫不下于北疆大胜的胜利啊。”
长孙无忌瞬间明白陛下所指。
现在的朝廷,已非往日之“朝廷”了。
陛下因为辛成之事,直接把裴寂那老小子赶下了宰相之位,连带着还有好几个跟他贴得很近的老臣也被罢免。
已经没有人能夺得住长孙无忌等秦王府派系大臣,更无人能制约陛下大展拳脚。
这自然是好事。
可也带来了更重的责任。
此次大战的后勤都是由陛下亲自掌握的朝廷推进,那要是出了岔子,可就怪不到人家裴寂等老臣的身上了。
关中大捷之时,明眼人都知道,那是韩东时立的大功,而且朝廷对他的支持也是陛下,程咬金秦琼这一脉的国公们做的。
裴寂等老臣反而大加阻挠。
问题就在于,那时候到底裴寂还是首相,许多要害阁部都掌握在那些老臣手中,他们自然有机会揽功。
外间百姓与世家不可能知道太详细的内情,只要现在李世民亲自掌握的朝廷表现不如那时,甚至最后打了个大败仗,让大唐陷入危机,他们就会直接判断,陛下的能力根本比不上裴寂,而且还“排挤”“贤臣”!
长孙无忌现在依然是右仆射,可是朝中已经没有左仆射,那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到时候无人敢直接指责皇帝,那他就要背起最大的责任!
长孙无忌立即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他们的能力怎么可能比不过裴寂等老臣?
此次大战,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危机,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对长孙无忌的野心,却正是他力求表现的机会。
只要这次打败了两大异族,谁也敢质疑他作为当朝宰相的能力和资格?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的心里不由得闪过一片阴云。
因为他和李世民都知道,现在反对他继续当宰相态度最坚定的,竟然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当今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向来不干预朝政,可是在这件事上却一定没有松口,而且一得到机会就劝说陛下罢掉他的宰相。
更让长孙无忌感觉头疼的是,其他人敢于反对他当宰相,他还能动用权势和手腕暗中教训,可是长孙皇后却是他万万不可与之为敌的人。
且不说他和妹妹自幼孤苦,相依为命的感情,他现在的一身富贵,比起房玄龄和杜如晦地位更加稳固的保障,就是自幼与陛下建立的友情,以及皇后亲哥哥的身份。
“辅机,你在想什么呢?”
长孙无忌回过神儿来,连忙说道:“臣是想现在关中出产丰富,底气很足,只要转运之事足够仔细,断然不会让前线供应出事的。”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朕也知道你的能力,后方之事再怎么说也简单些,前线才是真正局势复杂。”
“李靖他们的用兵之能,朕是放心的,可是对方毕竟是全骑兵,而且很可能拉出三十万人马,我军多以步军出战,到底能不能顶得住他们。”
长孙无忌细思李世民的想法,半是疑惑地提议道:“陛下,莫不如此次由您御驾亲征,这样更有利于指挥互不统属的大军,同时谅侯君集断然不敢做出擅自行动的事情。”
他误以为李世民是犹豫着自己亲自上战场指挥作战。
“御驾亲征么……”
李世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不过长孙无忌的话倒是引得他露出怀思之色。
当初他为秦王之时,行事的顾忌比现在要小得多,那时侯君集等将领围绕在他的身边,打出了多少经典战役。
是啊,他何尝不想亲自指挥如此重大的战役。
可是现在的李世民有更强的自我节制能力。
他知道,凡事不能尽如自己所愿,他也知道,在后方指挥坐镇,充分相信自己手上的将领们,其难度不比前线亲自指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