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一路辛苦了,前往营江新河港,可有收获?”
李世民自工坊区归来之后,长孙氏将他迎入别馆之中,一边为好更衣,一边好奇地问到李世民一中的见闻。
“朕最大的收获就是,韩东时真怪才也!此行若非带着侄儿与晋阳,必定要让皇后也一起去看看。”
长孙皇后笑着道:“臣妾自书中已算阅遍天下山川,营江又非什么名胜名景,有何看头。”
李世民赶紧说道:“不是美景怡人,而是那里的工坊怡人啊。”
“我当初为秦王之时,也曾经代朝廷视察过军械作坊,可是跟罗州的工坊区完全不能比啊!”
长孙皇后略有吃惊:“朝廷的军械坊乃是集中军器生产的作坊与工匠,难道这还比不过一州之地的生产地域?”
李世民微微一笑:“朕也曾为此事而吃惊,不过详察之后,却发现他们用特殊的方式进行记账,帐目清楚明白,没有任何差错。”
“现在朕知道宇文卿来到罗州之后,为何能在短短几天顺利接手银矿,帐目之上没有丝毫差错。”
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当初罗州刺史府与朝廷特使还因为帐目有过一番明争暗斗。
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韩东时的新式记帐方法,所以受到刁难,最后经过所有官吏对部分帐目进行抽调清查,发现采用新式记帐法后,更加清楚方便而且与旧式记帐法对比没有丝毫差错。
若罗州的工坊只是生产财货,供那些商队进行销售也就罢了,关键是韩当时还负责北上物资的供应,所以能光明正大地在罗州生产军械。
对于任何统治者来说,这么强大的军械生产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包括李世民!
可是,亲眼看到他们的帐目之后,李世民真的放下心来,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条目清楚的账目,表面看起来真的没有作假的空间。
所有的武器装备去向库存,一清二楚,若其中作假,只要往接收军用物资的军队查证一番,必会显形。
没有人会在账目如此清楚的情况下作假,那风险实在是太高了,简直是把其他大臣官员当作傻子。
“韩东时之才,不限于治理地方,在许多官吏的职务之内,也有看不见的创举,虽然不被朝廷士大夫看到,却是真真切切有利于地方官衙的。”
由创新记账方式,李世民很容易联想到类似的举措在罗州,在蓝田不知已经有多少,难怪罗州的效率这般高,而且忙而不乱,种种事务进行得井井有条。
李世民分外庆幸,没有因为一时意气而埋没了韩东时这等人才。
把他破格提拔为三州刺史,同时还负责着北疆转运之事,实在是最明智的决策!
“很少见陛下您如此夸赞一个人才啊,上一次得您夸赞的,还是魏征呢。”
长孙皇后也不禁感慨。
李世民向来爱才,对于人才的重视拔高到极其重要的地步,每有人才,皆不拘一格进行提拔,即使如此,他对于韩东时的评价也是少有人能及。
李世民叹道:“魏征确实有才,不过其才主要在于进谏,在于他的刚正不阿,若论其治世之才,远不及韩东时。”
“说真的,平时朕嘴上也对韩东时没什么好话,可是当北疆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时,多亏朝中有长孙,房,杜,地方上多亏了韩东时,北疆又有李靖坐镇,否则的话,朕只怕连白头发都急出来了。”
长孙皇后点了点头,没有发表看法,只是把丈夫的话记了下来。
长孙等大臣与李靖将军皆国之干臣,能得到陛下此语评价并不为过,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然把韩东时也抬到了同样的高度!
这已经充分说明,此人在李世民的心中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几位。
那还只是个官至刺史,年纪轻轻的官员,等他真正成长起来,会到什么程度啊,说不定真的能辅佐陛下将大唐带往前所未有的盛世!
看到长孙皇后沉默起来,李世民也不以为意。
以往也是如此,当他们开始谈论政事之后,开始时皇后还会附和几句,但到后面就保持沉默,不再发表任何看法。
这是皇后的本分,也是他李世民的福气。
他自然要成全长孙皇后,开始把话题转到在途中见识的趣事之上。
……
大漠之上,李靖亲领骑兵,忧虑地看着远处。
两匹大马飞驰而来,上面的骑士皆带着伤,不过面貌看起来极是坚毅,没有丝毫的动摇。
“大帅,四小队已经被突厥人堵死,根本撤不回来了。”
他们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只是以最简单的话禀报军情,让主帅在最短时间内明白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