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舟妻李氏告张汝舟”案讹传成“汝舟妻李清照告张汝舟”案,记录成文字,绝非误会,而是由于抬苏轼、抑李清照的卑鄙文人如王灼、胡仔等人极其恶毒地偷梁换柱。
“改嫁一事,完全不影响对她作品的艺术评价”,“不会改变李清照的人格魅力”、“否定再嫁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些话完全脱离历史客观和不顾历史逻辑。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土之皮却恬不知耻地说: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学生秦观都写过解衣脱裤的艳词,苏轼没有写过解衣脱裤的艳词。
补充:记载“张汝舟妻李氏告张汝舟”案的李心传在他编的另一本书中记载:“张汝舟妻李氏告张汝舟”案结束两年半后的绍兴五年三月,称李清照为故相赵挺之的家属。李心传称两年半前的张汝舟妻如今作“故相赵挺之家”,显然荒谬,两年半前的张汝舟妻、如今的张汝舟离妇不可能是李心传所写的“故相赵挺之家(家眷李清照)”。
若“故相赵挺之家”系抄自官方记录,更说明李清照非张汝舟妻。“张汝舟妻李氏告张汝舟”案,是由“大宋”朝廷直接判处张汝舟编管柳州的,“大宋”朝廷对该案原、被告双方有档案记录的,“大宋”朝廷对李清照、张汝舟妻李氏,谁是谁是了如指掌的,“大宋”朝廷对李清照身世清白是没有置疑的,绝不存在张汝舟妻即李清照而“大宋”朝廷不知情之可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张汝舟妻李氏告张汝舟案”的补充语:“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字号易安居士。”当为后人窜入,而非李心传所写。
再归纳,这7+1条记载李清照改嫁“宋代(后刻版未必有宋版可依)”文献中:
1、朱彧本人撰的《萍洲可谈》初版是没有记载李清照再嫁的文字的。褚斌杰等学者所查见的明抄本、影抄本《萍洲可谈》,均无记载李清照再嫁的文字。后世抄本,仅王仲闻声称见过1本明抄本《萍洲可谈》有记载记载李清照再嫁的文字;
2、《投内翰綦公崈礼启》,并无”再嫁“、”再婚“、”再醮“,或等同于”再嫁“的词语,但该《启》却有意诱导读者隐约觉得李清照曾经历再嫁。收录该《启》全文的赵彦卫,只明确表述已经去世的李清照是“赵明诚德夫之室”,无1字表示采信李清照再嫁。某些李清照研究专家声称:《投内翰綦公崈礼启》明确记述了李清照再嫁的具体情况,纯属骗山佬!
上面第1条,圧根没有记载李清照再嫁;第2条,没有明确记载李清照再嫁,但诱导读者隐约觉得李清照再嫁。
3、宋刻本《隶释》,明代已经失传,后人根据明代存世抄本《隶释》重新整理刻印《隶释》,现在所见《隶释》“赵君无嗣,李又更嫁。”未必是宋刻本《隶释》原有,可能是后人补入;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正文记载李氏告夫张汝舟,导致绍兴二年九月初一张汝舟属吏(移交有司),后张汝舟被朝廷判处编管柳州。注文称:李氏就是李清照。《要录》撰者李心传在其所撰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在张汝舟编管案发生两年半后的绍兴五年三月,宋朝廷称李清照为故相赵挺之的家属(“故相赵挺之家”)。《要录》在清代屡次整理翻刻,被人加入若干注文,记载李氏告夫张汝舟后面的注文,有可能是清代人加入的。
上面3、4条,难以确信宋代初版有记载李清照再嫁。
7、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刊刻比较复杂。晁公武在世时,陆续刊刻部分内容,经其本人修订整理的所谓四卷蜀刻“初刊本”,于其在世时1180~1184年间刊刻。晁公武去世后,约在1187年前,其门人姚应绩整理的二十卷蜀刻“补正本”刊刻。《读书志》最初的两个蜀刻都已佚失了。1249年,游钩于衢州重刻姚应绩整理的二十卷蜀刻“补正本”,是为衢本;同年黎安朝在袁州重刻晁公武本人修订整理的四卷蜀刻“初刊本”,是谓袁本。袁本和衢本都有记载李清照再嫁,故相信晁公武本人撰写《读书志》即记载李清照再嫁,非后人增补。
袁本——重刻晁公武本人修订整理的四卷蜀刻“初刊本”,在《李易安集》十二卷条下记述李清照的文字:
“李氏,格非之女,有才藻名。先嫁赵诚之,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衢本——重刻姚应绩整理的二十卷蜀刻“补正本”,在《李易安集》十二卷条下记述李清照的文字:
“右皇朝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名。先嫁赵诚之,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然无检操,后适张汝舟,不终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或断作:后适张汝舟,不终。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袁本(底本为晁公武本人修订整理)、衢本(底本为晁公武门人修订整理),两本有异文,衢本实际文字内容多些,衢本多出的文字:“右皇朝”、“幼”、“后适张汝舟”、“不终”。在如此短的篇幅里,衢本多出的文字达4处之多,应是晁公武的门人姚应绩及衢本重刻者游钩增补。
黄盛璋、魏鹏展声称:晁公武与赵明诚有亲戚关系,魏鹏展更断言晁公武不可能诽谤李清照。晁公武与赵明诚有什么亲戚关系?黄盛璋、魏鹏展也没说出来。不过,晁公武连李易安丈夫的名都写错了,晁公武知不知道赵诚之的父亲叫什么名?李易安叫什么名?
上面第7条,衢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明确记载李清照再嫁张汝舟;第7条,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载“先嫁赵诚之”、第8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晚岁颇失节”,在有王灼、胡仔相关记载作佐证的前提下,可视为指李清照再嫁事。
众所周知,宋朝是重文轻武的,而且宋朝是古代王朝,古代是穷文富武的,那时候武术是贵族运动,穷人能吃饱饭读几年私塾就不错了。
我认为阳谷县紫石街街坊之所以对武大郎的冤屈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很大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街坊不会武功,无法反抗西门庆的报复。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人类明哲保身的问题,必须普及武术,哪怕再穷也得自学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