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代太仆寺和驾部及其职能演变
太仆寺是一个在宋立国之初就设立的马政机构,在元丰改制前职能较为弱小,元丰改制后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职能获得了扩大。
在元丰改制前,“太仆寺掌辇舆车辂乘黄厩牧杂畜之事,车辂之职行于本寺,余职归骐骥院”,太仆寺的职能限于管理辇舆、车辂、乘黄、厩牧和杂畜的事务。
元丰五年,“废群牧置使,以职事归太仆寺”。太仆寺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宋哲宗元佑元年( 1086),随着王安石变法被废除,保马和户马法也不复存在,太仆寺的马政职能也因之有所加强。
宋哲宗元佑元年,宋政府曾设立枢密院支马房来管理骐骥院等坊监的牧马、租课等事务,辅助太仆寺来管理中央马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太仆寺的职能,但因其设置时间不长,影响有限。
宋代驾部归属于兵部,是兵部下的一个司。宋朝初期,驾部无具体职事,元丰改制后,辇辂、车乘、厩役、杂畜、乘具、传驿的政令由驾部掌管,纠按河北、河南诸牧监公事的提点左、右厢诸监司也划归驾部。
自元丰改制后,驾部的职权渐趋扩大,最终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取代太仆寺,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
随着群牧司和太仆寺相继被废除,驾部成为宋朝唯一的中央马政机构,由于驾部本属兵部,因此宋代马政的军事属性也就大大增加。
这与南渡之后南宋政府面临的军事压力有重大关系,也和宋政府精简机构、强化集权有关。
南渡之后,限于地理限制、军事需要减少等原因,宋政府主要通过买马的方式来获取马匹,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减少,其买马职能的发挥显得重要一些。
宋代马政机构的发展与其领土扩展、军事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宋太祖时期忙于统一南方,而南方多山地域并不需要太多的战马,南方的统一也未能给宋朝带来大量的战马,“江南无战马,朝廷每岁赐予百匹,至是驱为前锋以拒王师,既获之,验其印记,皆朝廷所赐也”[2]337,在北方宋政府则采取守势。
宋太宗时期为征讨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大举从民间买马,在平定北汉后又获得了大量战马,因此建立了新的监来安置管理马匹,并将管理中央马政的左右飞龙院改为左右天厩院,后又改为左右骐骥院。
“内廐马既充籾,始分置诸州牧养”,由于马匹数量大增,京师坊厩无法全部安置,就将多出的马匹安置到诸州牧养。
为更好地管理全国的马政事务,群牧司应运而生。宋代中央马政机构一直都在为了适应马政的需要而变革,群牧司更是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变革的新创造。
机构的设置和废除,机构职能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相应事务发展的需要,其背后都有深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因素的要求。宋朝因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
1103年(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北宋时期,相州汤阴县是岳氏宗族的聚居地;
1126年(靖康元年)十一月,在外敌入侵、家国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岳飞再次从军,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抗金斗争。
同年十二月,岳飞的家乡相州汤阴县被金军攻占,金兵在当地构筑营寨;
1130年(建炎四年)五月,岳飞率部击败金军,乘胜收复了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赶出江南。此时的岳飞早已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并组建了一支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岳家军”的抗金劲旅;
1132年(绍兴二年)六月,岳飞奉命率部戍守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后,岳飞有大半年的时间在江州度过,那里的风俗民情和灵山秀水都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
岳飞喜爱江州及其附近的庐山,打算在将来功成身退之后,不再迁回北方的汤阴老家,而要在江州安度后半生;
1134年(绍兴四年)五月至七月,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击败了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收复了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
此后,岳飞奉命率部驻扎在鄂州(今湖北武昌),鄂州也就成了岳家军的大本营;同年八月,南宋朝廷下令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的官衔。岳飞跃升成为南宋的高级将领。
此后,在抗击金军和平定内乱的战争中,岳飞立下赫赫战功,不断得到提拔,因功先后被授予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和太尉的官衔,最高官阶是从一品的少保和开府仪同三司,还曾被授予武昌郡开国公的爵位。
宋代节度使的俸禄特别高,甚至超过宰相。按照岳飞所任官职爵位的俸禄标准计算,岳飞每年的俸禄(年薪)最高时大约有一万一千贯钱左右,平均每个月(月薪)大约是九百贯钱以上。
南宋诗人董嗣杲写有《过岳家市》一诗,诗中写到:
“鄂侯遗部曲,多岁此为农。
茅店罢残暑,松峦出乱钟。
溪流分别坞,晚色失前峰。
去去遗仙踪,苍云几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