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仆是圣女

第六十一章 我发誓

她双手背在身后,昂着脑袋大大方方的和阿尔文对视。

“但是快过年啦,我得帮少爷记着这件事才行。”

“还有就是希望之树……”

西尔维娅往旁边挪了几步,翻出一个袋子,从里面抓出一把彩色的小灯笼、小卡片一类的装饰。

“虽然离过年还有点时间,但我看别人都装饰好了,就想着少爷也应该也会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提前准备了一下。”

“那个……”

少女的目光左右飘了飘,最后索性把手里的一堆装饰捧起来挡住越来越红的脸,期期艾艾的说:

“少、少爷,要一起……吗?”

阿尔文沉默着没有出声,但他的心里已经被震惊填满了。

在亚登大陆的传统习俗上,一起装点希望之树是只有最亲密的人之间才能进行的活动。

要么是亲人密友,要么是挚爱夫妻,没有第三种可能了。

而现在他和西尔维娅的关系颇为微妙,无论是往着亲密无间的友人还是情投意合爱人发展似乎都能走得下去。

西尔维娅想表达的意思究竟是哪一种?

喉咙中生涩的干燥感越发强烈起来,让阿尔文觉得嘴唇都有些干裂,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无言的尴尬在两人之间弥漫开来。

少女的手指开始扣紧,指尖泛起不自然的青白。

‘果然还是不应该说这种话吗……’

莫名的,她的鼻子有点发酸。

但女孩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的眨眨眼睛,又做了两个深呼吸,终于鼓起再次开口的勇气。

她放下挡着脸的双手,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抱歉,少爷,是我失言了,请您别在意我刚才说的话。”

“呃……”

阿尔文回过神来,可是已经错过了正面询问的最好时机,也只能挠挠脸颊,把话题一笔带过。

“最近的事确实比较多,也没怎么回来过,是我疏忽了你的感受,抱歉。”

“我没关系的,少爷。”

西尔维娅似乎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情绪,善解人意的摇摇头,把阿尔文推到床边坐下,“您先休息一会吧,我去准备午餐。”

“那这个怎么办?”阿尔文指了指被扔到一边的装饰品。

“放心吧少爷,我会在新年前弄好的,保证让您看到了也满意。”

少女信誓旦旦的拍着胸脯,但语气却忽然弱了几分,“如果您那天回来的话。”

阿尔文叹了口气。

这傻姑娘,怎么就能笨到连失落的情绪都不会藏呢?

你说你现在这个样子,我难道还能猜不到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但他也没说什么,只是伸手拉住少女的手腕,轻轻发力,把她拽到自己怀里,另一只手揽住她的腰。

“呀!”

西尔维娅小小的惊呼了一声,可也没有反抗,顺从的趴在阿尔文怀里,很快就安静下来。

就这么抱了一会儿后,她的小手悄悄的钻进阿尔文的掌心,手指从他的指缝间交叉过去。

“少爷,我们会一起迎接新年吗?”

“会的。”

阿尔文把头埋进少女的银发里,鼻尖上满是她发丝间静雅的清香,像是冰雪初融时摇曳着倾听溪水潺潺的好看的花。

他的手掌合拢,缓慢却坚定的与西尔维娅十指相扣。

“我发誓。”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