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定能再次创造奇迹
一袭戎装的楚霸王项羽,登上高台,完成一系列祭祀礼仪后,方才转身面向衣甲鲜明、枪戟森森的楚军将士们。
站立在下方的项隆,看着老爹进行这些仪式,稚嫩小脸上也是布满严肃之色。
他知晓华夏古代无论是天子御驾亲征,还是派遣大将征战,都非常注重祭祀。
《左转》中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即是祭祀。
“戎”即是征战。
对于国家而言,凝心聚力,富民强国,保障百姓安居乐业是其重要职能。
华夏古代,欲实现这些职能,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祀”与“戎”。
纵观华夏古代历史,乃是“祀”、“戎”相见的历史。
祭天、祭地、祭祖先,封禅大典、开国大典等,这些都是“祀”的范畴。
篆书中的“祀”,宛若一个人面对祖先的牌位祷告。
忘记过去,便是意味着背叛。
华夏文明之所以数千年传承不朽,与我们的祭祀观有必然的联系。
因为,祭祀的对象不只是神明、祖先,还有英烈、楷模。
正是先辈们开创的优秀文明和传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振奋进取。
文如孔孟;武如岳武穆;
仕如屈原;农如后稷、神农;
工如墨子、鲁班;商范蠡、子贡。
……
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人物,都是华夏后世子孙祭祀的对象,铭记他们的功勋,传承他们的文化、精神、技艺。
方才使得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绝。
“祀”的异体字,是把“巳”换成“冀”,有“希冀”的意思,即是希望之意。
祭祀的过程,祷告只是形式,目的则是“希望”,希望获得神明祖先的指引,强化“祀”者的信心。
所以,华夏古代君王十分注重祭祀。
因为祭祀,会让他们对未来、对所行之事,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的“戎”与战争武器有关,乃是“干、戈”二字之合体。
人常言“化干戈为玉帛”,就是停止征战之意。
《孙子兵法》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足见“戎”之重要。
繁体“国”(国)字由“口戈一口”组成,其含义是“围墙、军队、土地、人口”。
外面的大“囗”代表领土范围,也可代表围墙。
里面的“或”字中的小“口”代表人口,戈代表军队,而“一”,则表示土地;
保家卫国、守护百姓,必须要有手拿戈矛的军队。
这便是“囗象域形,从戈以守之,国之义也。”
所以,项隆也非常认可《左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
老爹征战前,举行祭祀,非常有必要。
项羽眸光睥睨,扫视众将士一眼,沉声道:
“诸位,秦二世胡亥、赵高推行暴政、暴虐无道,不仅使得百姓寒无衣、饿无食、居无所,还使得大量百姓死于徭役中。
天下百姓,已是暴秦当权者的奴隶、猪狗不如,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若是我们不推翻暴秦统治,不仅我们会被奴役,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也会给暴秦做牛做马,生杀予夺。
尔等可愿自己继续受此压迫,让子子孙孙也受此非人压迫?”
其话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一柄重锤,狠狠敲击在众将士的心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