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第二十七章 四处碰壁的刘汝谔

原本曾是一同种地一同作战,犹如同袍的军户彻底沦为了将领的私人奴隶。

卫所制彻底烂掉,人口逃逸严重,根本无法承担军事任务。

战斗力也是一落千丈。

光是嘉靖年间,南方的卫所兵,竟然让几十名不戴盔甲,没有火器的倭寇横行江南,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四十个倭寇,杀伤三千人,沿途数十万明军,竟然就拦截不住!

别说是小规模流窜,可从沿海一路流窜到南京,这也能叫小范围?

就算是流窜,调集大军围堵都做不到吗?

还是说倭寇在路上跑的比马快?哨骑尾随报信和跟踪都不会了吗?

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卫所兵已经烂透了。

成天在地里刨食的农夫,被折磨的除了耕地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心思。

临战突然被长官从地里拖出来,发个鸳鸯战袄和一根木棍就被赶上战场了。

遇到悍勇的倭寇,没有经历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农户他能不败吗?

南方的军户所,大多数军官连基本的军事技能都丢光了。

只是一堆趴在军户头上吸血的寄生虫。

因此,从嘉靖年间开始,大明的军队作战主力,除了将领的家丁以外,就是各省巡抚招募的标兵了。

标兵制脱胎于营兵制,是由大明名臣翁万达创立的。

标兵的后勤,也是由巡抚主官负责,各省标兵兵额少则数百,多的时候能有上万。

翁万达就统领过上万的标兵。

然而有意思的是,放眼整个大明,就特码江西巡抚和江西总兵,没有招募标兵的兵额。

江西巡抚解学龙,忙着修滕王阁呢,他上任后除了修滕王阁就没管过别的事情。

但是解学龙深受江西士绅和士子的欢迎,认为他提振了江西的文脉,纷纷乐意助捐他修建滕王阁。

因此,对于江西的民乱,只有靠各县各府的县令巡抚们自己招募乡勇。

刘汝谔对此很无语,但知府大人要兵,他也不好抗命。

尤典吏为他出了主意,先让一部分乡勇装病,然后在贿赂前来接收乡勇的提举官,这样的话,兴许能保留下来几百人,在加上龙泉守备百户所,也差不多够用了。

只是那些军户还得操练一番,不然没法用。

刘汝谔接受了尤典吏的办法,捏着鼻子给提举官送钱,好吃好喝的招呼他。

这才没把自己的八百乡勇给全要走。

然而,也差不了多少了。

八百乡勇,被吉安知府一口气要走了六百人,不仅如此,刘汝谔还得自己出粮出饷,来让这支军队顺利开往永丰县平定叛乱。

不为什么,只是因为这是刘汝谔的军队,所以刘汝谔就得出粮出饷。

自己努力赈济灾民,编练乡勇,到头来给别人做了嫁衣。

刘汝谔郁闷极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我是吕布大善人
三国:我是吕布大善人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穿越成吕布的吕小布心中明白,一个人想成事,需顺应天下大势而为。于是,吕布凭借自己的武力,在乱世中劫富济贫,布施天下,仁义广播,百姓爱戴。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我吕布平生不好斗,唯好解斗,行善,讲道理。可你要是不和我讲道理,阻止吕某替天行道,那我就让你尝尝什么叫方天画戟吧!此身此武,天下无双,看我神威,
大干饭者
都穿越了,我还不能享受了
都穿越了,我还不能享受了
一次意外,主角穿越到了平行世界类似民国的世界,激活了系统。家里为上都第一富豪,本想好好享受。却不得不选择帮助受难的民族和国家。最后一步步影响世界的故事。
喜欢淡水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是一个着名的乱世,别看这段时间不长,可是这几十年里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其精彩程度一点都不比《三国演义》里边所描写的那些故事逊色。在这期间,盗贼横行、奸雄并起、战乱不止、朝代更迭不休,闹得一塌糊涂。五代前后一共53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国号改了五次,这五个国号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历史学家因为这五个名字前代都已经用过,担心会前后混乱,所以就给它们都加了一个“后”字,
大石山房主人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现代的屌丝李瑾意外穿越到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身上,本想以超越时代的知识和远见,改陈弊制,富国强兵,振兴中华,但因改革太过超前,不被百官理解,误认为奸臣。且看刘瑾如何游走于百官和正德皇帝之间,带领大明复兴,剿灭日朝,威震西洋,屹立世界之巅。
林星寒
三叔是刘邦
三叔是刘邦
两千年前,一个健身馆改变了大汉皇朝——一个热衷于打磨肌肉的黑道少年刘圣,穿越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大哥的儿子、刘邦的亲侄子刘信。不出意外的话,他会成为后来的“羹颉侯”。“羹颉侯”是个戏谑、嘲讽式的封号。史书记载,刘邦在未发迹前,经常呼朋唤友去寡嫂家蹭饭,寡嫂不胜其烦,故意敲打锅底表示“羹尽”,意思是连汤都没有了。刘邦觉得很丢面子。当皇帝后,分封同姓诸侯,唯独不分亲哥哥的儿子刘信。经“太上皇”劝说,才
红掌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