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来找我了!

第46章 入场券

那还真是谢谢您嗷。

不过既然对方都这么说了,再三确认过四周暂时不会有危险存在,我还是决定将这点时间利用起来,做些自己的研究。

先前在来路上琢磨的掌控魔力丝线的技巧,我在顺利抵达城市后也有试着再深入进行研究,只可惜收效甚少,向这方面的专家耀进行讨教也没能理清头绪——对耀来说,她学会精准地操控偶人的行动就和常人吃饭呼吸一般,是极为自然简单的事情,甚至经常脑子里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在做,就已经发出了对应的指令。

之后化作权威后就更加不需要思考了。那本就是处于另一领域极端的事物,哪怕是位列顶尖的存在,从来也没人能够将其能够成立的原理解明过。

但耀也给我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据她所言,在早年时期,她也不是没有想要深入研究过如何更加精细地操作控制偶人的丝线。那时她还因为奇遇刚掌握这一能力不久,能够如臂使指的数量也仅能维持在很少的一个度上,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得存进,犹如撞上了瓶颈一般,数量一多不但无法完美地履行给出的目的,还极易造成混乱,继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事故。

转折点在在于,某一日,她一边思索着解决之道,一边协助他人分装餐食时,恰巧的灵机一动:就连餐食都能够分装并转达给正确的对象,需要传达的指令呢?难道不行吗?

结论是,可以。

仿佛在传达“你应该用鼻子来呼吸”这般理所当然的转述,使得我只能在片刻的呆愣之后表示大为震撼,并且给出理解不能的明示。

这类近乎奇思妙想的实验联想对于常人如我还是太过跃进了些,即便是当前就存在有常理外的鲜活案例也依旧难以加以应用。

……以及,有朝一日我一定得把她的脑袋拆下来,盘盘看究竟是个什么构造。

好吧,说是这么说的……虽然我依旧是连续失败了多次,但多少还是比之前有了更多的进步,至少在想象将火焰与丝线分别打包的时候,能够维持住魔力丝线在一段时间内不参与反应。依照深雪所言的加快通过速度也同样能达成相同的效果。

毕竟一心多用是每个人踏足法师之道时的基础项目,而现在只不过是再多分心些罢了,算不得难题。

不过,我所追求的是稳定,是持续。

换言之,我需要慢下来。

但这真的很难。

打包所附加的额外魔力仅能维续住一段时间的独立性质,即便没有分心,也很快会陷入被同化状态,最终致使失败。

虽然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思路有哪里出现了错误,但总归也算是向着目标靠近了半步。把所有的南墙都撞一遍,也是一种在迷宫中找寻到正确逃生路线的方法,不是吗?

就在我打算继续重复刚才的试验之时,我察觉到了些许的异常反应出现在感知边缘。

与此同时,一直维持着警觉姿态的深雪,也陡然将目光投向那处,将身体压低,面露凝色。

仿佛有腥风不远处的土丘后方迎面扑来。初觉极淡,但在留意后却能迅速地将其从四周的气息中清晰地辨别出来。

“你也察觉到了吧?”

[霜剑]低声喃喃着,仿佛惧怕将隐藏于林荫深处的某物惊动。

冰色的长发无风自动,森白的寒气开始自她的脚下蔓延,呼出的气息也在半空中凝结出淡淡的白雾。

“是的,真是挺大个的‘惊喜’啊。”

我同样也是压低了嗓音,悄然做出回复的同时,一边凝缩起感知,在尽可能不触动对方的同时,自各方位确认对方的信息。

巨大的兽类披散着暗沉的鬃毛,交错着前爪置于颚下,宽大的羽翼随意地散在纤长健壮的身体两侧,漆黑的羽毛上有着残肢悬挂,突出的犬齿与爪刃上也沾染有刺目的血色。而在它的身后,细长的尾端如蛇立起,警觉地窥探向四周,似乎还没发现我们的存在。

“是[嵌合体]。”我说,“当然,人们更常将其称为,[奇美拉]。”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下)
战争与和平(下)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