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召唤之西凉崛起

第两百七十二章 汉化

古代几大有代表性的胡人政权,分别有前秦、北魏、北周、辽国、金国、元朝、清朝,如果按汉化程度排名,个人认为汉化程度最高的应该是北魏和北周,第二档次是金国,第三档次是前秦和满清,最后元朝和辽国。

对于元朝,朱元璋有句话叫做元以宽失天下,是宽,不是宽仁!宽仁是元朝一个投降臣子说的,宽和宽仁是两码事!

宽是指管理松懈,元朝的底层统治完全就是丢给本地的世家豪族,所以延生出了一个个土皇帝,同时元朝的大部分高层他们不用接触底层汉人,自然也不会被汉化,

元朝甚至还重用色目人,元朝哪怕有几个皇帝努力过,但汉化程度依然极低!

辽国更不用说,辽国到死,国都都没往南动一下,他们的大本营一直在老家,不往南挪怎么接受汉文化?

前秦,虽然苻坚特别喜欢汉文化,本人也很仁德,但不可否认前秦的基本盘还是部落制!

这从淝水之战后就能看出来,起兵的一个个都是以部落形式起的!慕容垂的慕容部落、拓跋珪的拓跋部落、刘卫辰的铁弗部等

前秦的汉化程度,如果淝水之战能赢,或许能涨不少,但历史没如果。前秦文化水平低,是因为汉化中止。

清朝有个东西叫满城,这从地理上阻碍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融合,更别说还要剃发易服这种东西,但清朝又统治了快300年,并且清承明制,说它一点汉化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反而清朝在民族关系中属于所有胡人政权中做的最好,它在被汉化的同时,同时也给汉人带来了改变,这属于两面奔赴。

处理民族关系并不是汉化程度越高越好,除非政权主体是汉人,汉人用汉文化去汉化其他民族。

胡人完全汉化,反而会被汉文化所束缚,同时胡人汉化了文化,又不能汉化血统,是问这个时候出现华夷之辨该如何应对?

金国,金有句话叫做金以儒亡,金国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是很高的,同时金国又保留了猛安谋克(女真人的军制)等女真特色。

金国相比清朝,它没有进行文化融合,或者说清朝就是借鉴了金国才进行的文化融合。

也对,清朝是最后一个胡人政权,以史为镜,清朝能根据古人的教训改良很多东西。

金国比清朝汉化水平高,就是因为它没有去尝试改变汉文化,就是简单的接受。

北周这个完全就是继承北魏,北魏之所以是汉化程度最高的胡人政权,全靠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改革:南迁首都到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到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魏晋门阀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

这种程度的汉化,汉化的很彻底!但好吗?北魏亡在了六镇起义,而六镇是鲜卑贵族的地盘,也就是北魏不顾一切的汉化与帮自己打天下的鲜卑贵族反目成仇!

北魏亡在了自己人手上,不过北魏也活该,打北魏天下的是这群鲜卑贵族,你们应该带领这群鲜卑贵族走向富贵,而不是为了汉化抛弃他们。

就这,北周还不吸取教训,最后给了杨坚可趁之机,以汉人篡夺了胡人政权,还得到了很多胡人贵族追随。

孝文帝汉化的结果虽然不怎么样,但就当时来说,其实救了北魏,北魏之前胡人无百年之运,元宏北魏第七个皇帝,刚好是在北魏快百年的这个关键点来的。

这个时候的北魏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反叛事件就达二十几起之多,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危难之际,先是元宏之母冯太后开始北魏汉化改革,冯太后死后,元宏继续,这才挽救北魏。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汉匈奴王
大汉匈奴王
这是汉末南匈奴的故事。刘豹万万没想到自己穿越到三国,成了“其心必异”的匈奴王,与蔡文姬纠缠在一起。他蓦然发现,原来在大汉恢弘的篇章中,竟然有着这么一群胡人,替大汉镇守北关,甚至可能是你我的祖先。他们夹缝中生存,有人恨他们是爪牙,有人视他们为猛兽,有人把他们当走狗,唯独没有人愿意把他们当人。恰逢汉末渐失权柄,又有鲜卑崛起,匈奴难民大量涌入河套,汉廷最后用计再次分裂其部,之后再也无力握住缰绳。逐鹿中原
老李不似人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一朝魂穿,李逸竟然成为了一名宫内的假太监!意外之下,他撞破皇帝女儿身,从此,扶摇而上,平步青云!
三三木头
枭雄镇山河
枭雄镇山河
从活一次能做什么?想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来了兵灾。想让对自己好的人活的好点,那些贪婪的人不肯!怎么办?打倒他们
红色疯子
沙土窝
沙土窝
翔实讲述农村生活的小说。有代农村生活情怀的读者慎入,怕你产生共鸣,哭湿枕巾。
沙土窝
明末红衫军
明末红衫军
明朝末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而华夏大地群雄并起,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大时代。颓势的大明王朝面对着各种困难,一点招架的余地也没有,只是在大踏步走向灭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1世纪新一代施工员张元彪意外穿越,三观奇正的大好青年从流民乞丐做起,能否在这乱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再造一华夏盛世。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不开后宫,缺乏爽文的张元彪如何表现。
迷人的贾老板